资源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资源下载>>正文
资源下载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2020年04月28日 07:35  点击:[]

习近平用典 第二辑

敬民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话出自儒家典籍《尚书》,是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政治思想的经典表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就是要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民本之维。制度设计的优劣、运行效果的好坏,都应该把人民利益作为检验标准和衡量准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也不能停留于抽象概念,而应该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识民情、接地气。始终把群众是否得利、民生是否改善作为标尺,我们的民主才能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获得正确的价值指南。

■原典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上古时代〕《尚书·泰誓》

释义

《尚书》亦称《书》或《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根据篇名和内容,《尚书》中的文章可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类。,作战前的誓师词。《尚书·泰誓》记录的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

《尚书·泰誓》共三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出自中篇。文中,周武王借此告诉诸侯们,天意就是民意,君王要遵从百姓的意志办事。在《尚书·泰誓》上篇中,周武王还说过类似的话: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思是:上天体恤百姓,百姓的意愿上天必定依从。

民意在儒家政治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据《孟子·万章》记载,孟子的学生万章曾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回答:否。孟子认为天子没有权力把天下私相授受,只有上天和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并引用《尚书·泰誓》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加以说明。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对于他人的不幸和疾苦,人都会有同情之心。于为政者而言,这种心肠和情怀更不可缺少。习近平多次引用这句名言,强调要把人民的疾苦冷暖牵挂心中,为民情怀可见一斑。

习近平多次深情感慨,扶贫始终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内容,几千万贫困人口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从河北阜平到甘肃定西,从陕西梁家河到吉林延边,每一次他到地方考察,去困难群众家家访都是固定不变的内容。过去五年,我国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也是一项检验为民情感和执政价值的工作。只有拿出真情怀、真热忱,把困难群众的贫穷当作自己的痛楚,而不是仅仅把扶贫当成例行公事,我们才能真正义无反顾地向贫困宣战,也才能让帮扶成为有尊严的帮扶,让发展成为有温度的发展

■原典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之道,太公答道: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接着,太公进一步阐述: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为国:治理国家。遇:对待。

这段话应源自《太公六韬·文韬·国务》,是姜太公对周文王说的。太公原话为: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刘向将字易为,一字之改见深意。

爱民是刘向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他在《新序·杂事一》中亦有阐述: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主张治国者应像天地一样庇护包容他的子民,这就是成语爱民如子的由来。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对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了四点倡议:坚持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构建开放型经济、坚持落实发展议程、坚持推进互联互通。在谈到坚持落实发展议程时,他引用这一典故,提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治国先要富民、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适用于中国的治理智慧,更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今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都应是以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走出的道路、秉持的理念,本身就有世界性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境线内的事务,而且是在国际视野下各个国家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要实现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需要各国携手,共同完成。

■原典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

释义

《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理国家,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管子》通过阐释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得出了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结论。

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强国。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识到富民对于增强国家实力的巨大作用。正是由于抓住了治国之本,齐国很快强盛起来,齐桓公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子·牧民》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对富民也有诸多论述。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到卫国去,看到那里人口众多,便赞叹道:庶矣哉!弟子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意思是:人已经够多了,还能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富之。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借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强调,人民的安危苦乐,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从来就具有情系群众的民本意识和关注万家忧乐的民生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历史条件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能不断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增进人民团结,让13亿多中国人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原典

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礼也。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东汉〕荀悦《申鉴·政体》

释义

《申鉴》为东汉末哲学家、史学家荀悦所著,包括《政体》《时事》《俗嫌》和《杂言》上、下五篇,意在申明历史教训以为借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出自《政体》。

荀悦认为: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用人的头部、大腿胳膊和手脚来比喻国家的构成,认为君、臣、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如处置失当,就会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意思是:脚底受寒,会伤及心脏;民众贫困,会动摇国本。在《申鉴·杂言上》中,荀悦还提出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也强调了君王重视民众、善待民众,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习近平以黎元为先的价值排序,将民生放在了全面小康的首位。这不仅是因为全面小康的价值指向就是以人为本,更是因为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就在民生领域。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那就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也不能有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的反差。

正因此,习近平一再强调新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就是要补足突出短板、防止木桶效应、增强整体效能,共享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中国共产党作出了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将民生情怀书写在全面小康的足迹里。

■原典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制曰》

释义

晋宣帝,即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其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晋书》为房玄龄等撰,其中唐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称制旨。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习近平将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化用为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民齐者强。

——《凝心聚力 精诚协作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是决定国家盛衰、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筹利益诉求、汇聚改革共识。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筑牢干事创业的民意基础。上下齐心、内外协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拧成一股绳,我们才能击水中流、劈波斩浪、所向披靡。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多次强调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的中国,多元而复杂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常态。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得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难度不断增大。只有以改革的进展深化护佑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发展的提质增效增强社会的向心力量,才能让个体感受同国家进步相一致、让发展脉络与社会预期相契合,奏响当代中国的最美和声

■原典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

——〔战国〕荀子《荀子·议兵》

释义

《荀子·议兵》是一篇论述军事问题的文章,反映了荀子的军事思想。

荀子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壹民(使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善附民(善于使民众归附):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而要善附民,又必须做到隆礼贵义”“好士”“爱民”“政令信”“民齐”“赏重”“刑威”“械用兵革攻完便利”“重用兵”“权出一,等等。

荀子说: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意思是:民众齐心协力,国力就会变得强大;民众心不齐、力不协,国力就会变得衰弱。可见,荀子很早就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作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提出了几个新的认识、几条新的经验: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必须字当头、从严从实,必须层层压紧、上下互动,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在强调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时所引用的典故,指出了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一个有着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蕴含着巨人般改天换地的力量,而群众正是这个巨人脚下的大地。如果说从严治党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赶考,那么群众既是命题人,又是监考人,还是打分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只有打开大门、依靠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和评判,才能做到不虚不空不偏,真正让群众满意。

■原典

或曰:古今作书者非一,各穿凿失经之实,传违圣人质。……

答曰:圣人作其经,贤者造其传,述作者之意,采圣人之志,故经须传也。……由此言之,书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折累二者,孰为玉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诸子尺书,文明实是。说章句者,终不求解扣明?师师相传,初为章句者,非通览之人也。

——〔东汉〕王充《论衡·书解》

释义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王充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王充自称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作《论衡》之书。他批判了天人感应说与谶纬迷信,提出知物由学”“须任耳目以定情实。他认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草野:民间。意思是:房屋是否漏雨,住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是否有过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经书是否有错误,诸子的著述中写得最明白。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的中心词90多年来,我们党一直坚持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以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简单而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执政为民的信念、为民服务的价值,始终贯穿于我们国家向前迈进的每一个足迹。一方面,增进群众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坚持共享发展到促进公平公正,从改革收入分配到向贫困宣战,展现出发展的人民性;另一方面,从作风建设小细节入手,从打虎拍蝇的强力反腐切题,补好精神之钙,打掉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凝聚共识、赢得人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才能增进人民福祉;只有坚守正确的发展价值,才能获得人民信任。

■原典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监于殷,骏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释义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大学》多次引用并阐释《诗经》中的诗句。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监于殷,骏命不易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丧师:失去民众。骏命:大命,即天命。意思是:殷商没有失去民众的时候,是能够符合天道的;应该以殷商为鉴,天命才不会变更。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大学》还告诫说: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lù)矣。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引述的这句古语,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念。人民至上,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习近平表达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宏愿,也说过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这样的为政哲理。从2014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17年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习近平关心的民生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扶贫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诠释,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原典

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战国〕文子《文子·上义》

释义

《文子》为战国文子所作,上面这段话见于《文子·上义》,为其师老子语录。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意思是说,治国有常规,而以利民为根本。

晚于《文子》三百余年的《淮南子》也有类似表述: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殊难判断,《文子》的大半内容与《淮南子》相似。今人据1973年河北定县(今定州)汉墓竹简,证明《文子》早于《淮南子》,是战国时著作。

 

 

 

治理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礼记》里的这句话,表达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也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矢志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也以大道为公,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打造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和视野。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春秋至秦汉〕《礼记·礼运》

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习近平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引用这一典故,强调如何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治国理政中,多想一步、深想一层,才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底线思维。

2013年年初,习近平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他屡屡提醒党员干部常怀忧患之思,警示全党牢记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解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难题,告诫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可谓一以贯之。

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不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极泄气,而是要避免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原典

魏徵进曰:城狐社鼠皆微物,为其有所凭恃,故除之犹不易。况世家贵戚,旧号难理,汉、晋以来,不能禁御;……仁方既是职司,能为国家守法,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开,万端争起,后必悔之,将无所及。自古能禁断此事,惟陛下一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臣窃思度,未见其可。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

释义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是魏徵劝谏唐太宗的话。豫:通。不虞:意外。为:治理。意思是: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先作好防备,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做法。

唐贞观七年(633年),蜀王妃的父亲杨誉在皇宫禁地追逐调戏宫女。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将他扣押审问。太宗听说后大怒,当即下旨打薛仁方一百杖,免去所任官职。

魏徵觉得不妥,进谏道:城墙边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都是小动物,只因倚仗巢穴作掩护,清除起来尚且不易。更何况那些世家贵戚,自古以来就难于治理,以致汉、晋以来,朝廷不能驾驭……仁方作为官吏,能为国家守法,岂能枉加处罚,让外戚的私欲得逞呢?此例一开,事端争起,必然追悔莫及。自古能禁止此事者,唯有陛下一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哪能因为洪水没有泛滥就自毁堤岸呢?唐太宗听后有所触动,下令将薛仁方打二十大板后赦免。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多元融合而成。历史上,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主张齐政修教、因俗而治,不仅有效维持了国家的长期统一,也使得民族地区繁衍出多彩的民族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从我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正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原典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春秋至秦汉〕《礼记·王制》

释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礼记·王制》较早地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阐述。

《礼记·王制》认为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肯定各个民族的不同特征和差异性,并提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齐:统一。宜:生活习惯。意思是:对各地民众,应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化,而无须改变他们原有的习俗;注重政令的统一,而无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和而不同文化观念在民族政策中的体现。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并育的理念,要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这句古语说明中国的生态价值观。一直以来,这样的价值观,已经变成了坚实有效的生态行动。在中国秉持的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重要内容。从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到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从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到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中国贡献的,将不仅是具体的政策、环保的数据,更是一种价值选择、一种治理智慧。

■原典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战国〕荀子《荀子·天论》

释义

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天与人的关系从来都是哲学家们努力探讨的问题。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中。

《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阐述了荀子的自然观。荀子认为:众星相随旋转,日月交替照耀,四季循环,寒暑变化,风雨普施人间,万物都得其调和以生,得其给养以成。然而,人们看不到自然的”“之事,却能看到其功效与成果。因此,荀子称之为。荀子并没有把说成是超自然的神秘主宰,而是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贾谊名篇《过秦论·下篇》中的这句话,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法。那就是,变化因时,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尊重国情和传统,又不囿于历史、故步自封;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不照抄教条、照搬外国。

习近平明确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在比利时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把中国的特点总结为五点:第一,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第二,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第三,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第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五,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部署,需要思考的正是这样的国情。

■原典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西汉〕贾谊《过秦论·下篇》

释义

贾谊是较早对秦史进行深刻反思的政论家,在《过秦论·下篇》中他剖析秦土崩瓦解的原因:秦朝暴政导致君臣离心、士民不附,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从而说明:秦之亡,非在外力,而在自身。

贾谊提出: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君子治理国家,要考察上古的历史,验证当今的时事,并通过人情事理加以参验,从而发现治乱兴衰的规律,探求适应形势变化的方法,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认为汉文帝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警惕重蹈秦亡覆辙。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在这次讲话中还引用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等,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环保意识。

习近平一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当选总书记之后,他一直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样的论断,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挥之不去的雾霾带来的会呼吸的痛,地下水污染引起的普遍忧虑,植被破坏造成的沙漠化问题……多年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更容易催生社会层面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理解,我们为什么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为什么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为什么党的十九大把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从国家决策层面不断得到强调、重视和提升,表达着一个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觉醒。

■原典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战国〕荀子《荀子·王制》

释义

《荀子·王制》阐述了荀子的政治思想。上面这段话是荀子关于圣王之制下天人关系的论述。

荀子主张当自然界的动植物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时,必须实行时禁”: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荣华:草本植物开花为,木本植物开花为。鼋(yuán):鼋鱼。鼍(tuó):扬子鳄。罔罟():渔猎的网具。别:子体离别母体,即生育。意思是:植物在开花生长的时候,不许进山砍伐,鼋、鼍、鱼、鳖、泥鳅、鳝鱼在繁殖的时候,不许将渔网、毒药投入湖泽,以确保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荀子认识到,动植物有其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过程,人类向自然索取要有度,即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中国传统中,,既可解为时局,也可解为时机。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判断中国的发展方位之时,习近平高度重视的概念。在审议和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稿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他引用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来说明我们要把握好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

习近平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深刻解析了中国之。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从而得出结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

■原典

夫中夏有盛衰,夷狄有强弱,事机有利害,措置有安危,故无必定之规,亦无长胜之法。……盖以中夏之盛衰异势,夷狄之强弱异时,事机之利害异情,措置之安危异便。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形变不同,胡可专一。

——〔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释义

陆贽,唐代政论家,敢于指陈弊政,揭露积弊,并能提出补救之法。

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叛乱不息;异族入侵,外患踵起。面对国家的危急局面和险恶形势,陆贽写出五千余言的《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上疏唐德宗。在这篇上疏中,陆贽指出: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

陆贽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唐书·陆贽传》称:观贽论谏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多次引用陆贽的奏议,可见陆贽言论资治作用之大。苏轼进《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建议哲宗反复熟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的道理,并称赞陆贽及其政见: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应对变化,思路观念要与时俱进,方式方法要不断革新,主动顺应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着眼群众流动频繁、分布不断变化的时代形势,提出群团组织必须与时俱进、自我革新,不断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回答时代命题、夯实群众根基的政治要求。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不只是群团工作,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顾低头走路,不顾方向对错,不问形势任务。机遇抓不住就会失去,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成为难题。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锐意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我们才能顺势而为、大有作为,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稳立不败之地。

■原典

抱朴子曰: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胶柱不可以谐清音。故翠盖不设于晴朗,朱轮不施于涉川,味淡则加之以盐,沸溢则增水而减火。

——〔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释义

《抱朴子》为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著,表达了其内神仙而外儒术的根本观点,对道教理论有一定发展。

在《广譬》中,葛洪提出: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涂:道路,又作。意思是: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一条道路不可以通达无数的目的地,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

由于长期炼丹,葛洪接触到大量物质变化现象: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物质的变化现象使葛洪得出了天下事物均可变化的结论。他认为人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在自然法则之下施以人道。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汉书》中所描绘的这种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是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避免的。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就是要说明,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其中就有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一方面,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共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设计都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都要求我们,通过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原典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释义

《汉书·食货志》分食、货两大部分。食指粮食生产,货指农副业生产及货币流通。班固认为食、货乃生民之本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班固认为商鞅变法坏井田,开仟伯 王制遂灭,僭差亡度。从而造成严重的贫富不均——“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汉书·食货志》还记载了董仲舒的类似观点: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其实,贫富不均也是汉代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董仲舒和班固是借古事比今事,阐发自己对时事的看法。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话反映出朱熹凡事探明就里、对问题推本溯源的探索精神和求实作风。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把握新发展理念不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而应以知识性、专业性的眼光,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把握新发展理念也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而应结合实际改革发展,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打转,结果必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实际工作开展。习近平引述朱熹这句话,正是为了点拨领导干部要深学笃用新发展理念,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跃升。

■原典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非谓取彼之理而归诸此也。

——〔南宋〕朱熹《答或人》

释义

朱熹,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世称朱子

朱熹说: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意思是: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就是要知道事物为什么会这样,和事物必然会这样而已。知道了为什么,意志就不会被迷惑;知道了必然性,行为才不至于荒谬。

朱熹认为:穷理者,因其所已知,而及其所未知;因其所已达,而及其所未达。人之良知,本所固有。然不能穷理者,只是足于已知、已达,而不能穷其未知、未达。故见得一截,不曾又见得一截。此其所以于理未精也。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对扶贫问题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末,年轻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曾说,在扶贫上,我花的精力最多

放眼全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倡议,国际社会要致力于合作共赢,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因此提出要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中国不是口头派而是行动派,不是空想家而是实干家。从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到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从免除一些国家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农业合作等项目支持,充分体现了中国这句古语——“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原典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

释义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天爵”“人爵两个概念。天爵,指上天赐予的优秀品质;人爵,指社会爵位。孟子认为仁、义、忠、信,不知疲倦地乐行善事,这些美好的品德是天赐的爵位,而公、卿、大夫,是人授的爵位。

孟子以古人”“今人对比:古人修习德行,做到仁义忠信,社会爵位就随之而来;今人修习德行,只是为了追逐社会爵位,一旦得到便抛弃德行。孟子认为,这种做法真是糊涂得很,结果一定是失去社会爵位。

孟子的天爵论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格修养和精神追求影响很大。柳宗元在《天爵论》中进一步发挥道:仁义忠信,先儒名以为天爵,未之尽也。夫天之贵斯人也,则付刚健、纯粹于其躬,倬为至灵,大者圣神,其次贤能,所谓贵也。他认为孟子以仁义忠信为天爵,有未尽之处,主张补之以天道刚健”“纯粹,从而丰富了孟子天爵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如何辨别是非、真假、对错?习近平引用的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能一味听从别人,或者仅凭感觉想当然地作结论,而应当以历史经验、现实实践为参照进行衡量推定。

冷战结束以来,从南斯拉夫到伊拉克,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一些国家要么四分五裂,要么战火纷飞。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的苦果显而易见。在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上,既不能搞拿来主义,也不能照单全收别人推销的内容,而应当结合实际辨别好坏,把握主流评判是非,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合适、社会价值观是否正确,只有该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只有现实的实践最有说服力。武断地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剪裁中国现实,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改革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不是金科玉律,要守护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阵地。

■原典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者也。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战国〕荀子《荀子·大略》

释义

唐杨倞《荀子·大略》题解云:此篇盖弟子杂录荀卿之语,皆略举其要,不可以一事名篇,故总谓之大略也。

在《荀子·大略》这段话中,荀子首先引用了一则民谚: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瓯、臾:皆瓦器也,比喻地面洼陷不平之处。知:同。意思是:滚动的圆球到低洼处就停下来了,流言蜚语传到智者那里就停止了。荀子就此阐发道: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当是非对错难以确定时,就用过去的经验进行衡量,用现实的事情进行验证,用公正的态度进行判断。这样才能使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习近平引用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礼记·礼运》中对小康”“大同的描述,阐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共同理想。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紧迫的任务,而对1400多万的低保人口、1.5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800多万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特定人群,也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针对他们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原典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释义

《论语·季氏》记载: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准备讨伐附庸国颛(zhuān)臾。冉有、季路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与他们的一段对话。其间,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心土地人口不足,而担心管治不公平;不担心财富不足,而担心不能安居乐业。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凭借着手中的权力恣意夺取他人的土地和财产,造成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和动荡不安。孔子认为的基础,不均不安的隐患,因此提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通过历史经验和现实考察,清醒地意识到民众的普遍社会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正如刘禹锡的这句诗所揭示的,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党的事业要继往开来,也需要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承前启后、接续奋斗。

对于干部的培养,习近平高度重视。他曾说过,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对于年轻干部,习近平开出的成才方法是:多墩墩苗,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提高,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增强担当。

习近平有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当过村支书、县委书记,与贾大山的交往、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基层故事,体现了他为人与为政之道。回顾年轻时的经历,习近平曾感慨: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也正是基于此,他要求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

■原典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释义

诗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见示是出示给我的意思。根据诗题和首联可知,白居易因感伤三位好友相继去世,写了两首绝句给刘禹锡。刘禹锡看后,又写了这首诗作为酬答。

该诗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了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本义是:春天万物复苏,芳菲的林木新长出的叶子催促着老叶凋落;奔流的河水,前面的波浪低落让位给后面的波浪。这里的陈叶”“前波可指元稹等已经逝去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后波可指晚辈,也可指新事物。诗人摆脱了一般悼亡诗的感伤情绪,表达了乐观的人生态度。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韩非子》中的这句话,表明举事立功应该因地制宜、顺应趋势,推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应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一方面,中国有近8亿网民,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有新动力,而互联网可以大有作为。

正是看准了这样的大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从网络强国战略,到互联网+”行动计划,再到国家大数据战略,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插上了奋翼高举的翅膀。印证这一宏观判断的,是双十一不断刷新的数据,是平均每天新增的1万多家市场主体,是创客在全国各地的流行,是信息经济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不断攀升的占比。释放网络蕴藏的新的生产力,就能为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

■原典

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喻老》

释义

《韩非子·喻老》是韩非子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阐发《老子》思想的篇章。《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思是:足不出户,就可以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知道自然运作的法则。出门走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用行动就能知道,不用看就能明了,不用作为就有成就。

能够达此境界,是因为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韩非子在解释老子不为而成时说: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这里的”“都是因循之义。意思是:根据适当的时机来办事,依靠客观的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获利,所以说不为而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谈及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时,习近平引用了墨子的这句名言,提出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那种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观念更加不合时宜。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不应成为扳倒他国的工具,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交相恶则乱。只有搭建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这样的兼相爱才能建立起更合理的互联网治理体系。

当今时代,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能与世界便捷联通。而互联网是成为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成为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命运共同体能否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基于这样的思考,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力求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

■原典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墨子·兼爱上》

释义

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生活在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的春秋战国之际。他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故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样天下就会太平。治理天下的根本是兼爱

兼相爱就是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不能有人己之分、亲疏之别,全部相亲相爱。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以爱自己的心态爱别人,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因为人人相爱相利,所以兼相爱则治。反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因为人人相恶相害,所以交相恶则乱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习近平看来,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文化目标。然而,一些地方把城市发展片面等同于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于是,公共绿地被拦腰开,参天大树让位于房地产开发。更有甚者,不惜填湖盖楼,原本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城市湖泊之地成为挖掘机碾轧的对象,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在变迁中难免沧海桑田地变换,高谷变平地,沟壑成通途,但是山林湖泊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而伤害城市的健康。习近平常常讲述杭州西湖的故事。穿越历史风烟的白堤与苏堤,不仅是令人神往的文化传奇,更代表着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没有古人的悉心呵护,哪来今天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值得当代人深思。

■原典

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管子·度地》

释义

《管子·度地》是论述治水的文章。在与齐桓公的一次对话中,管子建议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由此,管子提出了一整套的规划与措施。

管子提出都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利因素。他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乡(鄉):同向(嚮)。意思是:圣人选定建设都城的地方,一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依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提供水源。并建议在城内修筑与河流连通的沟渠网络。

《管子·度地》还提出: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穑著者,所以为固也。即城郭之外须考虑设置防洪堤、排水沟等设施,确保城市防洪体系牢不可破。

 

 

 

修身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处世之道的重要原则,即以忠恕之心对待他人,达到推己及人、和谐共生的境界。习近平在国际舞台引用这句儒家经典古语,体现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前行、互利共赢的广阔胸襟。

做到己立立人,关键是以己度人、宽以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自己多一分严格要求,对他人少一些求全责备,这样才能团结更多的人。做到己达达人,关键是推己及人、推恩于人,一己暖则思天下之寒,一己足则思百姓之饥,把群众冷暖始终挂在心头,把万家忧乐始终放在心上,这样才能心怀群众、为民服务。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对领导干部而言,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既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所系,也是执政用权的价值指向。

■原典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释义

在《论语·雍也》中,子贡问孔子:假若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呢。关于仁人,孔子给出了一个标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与《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都体现了的根本精神——推己及人。

关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五代宋初徐铉注曰:仁者兼爱,故从二。”“的本义就是对人亲善、仁爱。

孔子论,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信、忠、孝等内容,而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实行的标准。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以孔子这句关于交友的名言,坦陈中国共产党愿广交天下朋友的愿望,展示了一个大党的大胸怀、大格局、大境界。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朋友圈不断扩大。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加强往来,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四点倡议——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不同国家的政党只有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才能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原典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释义

孔子非常重视交友之道。他说: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种,使人受损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必然受益;与搞歪门邪道的人、谄媚奉迎的人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必然受损。

据刘向《说苑》记载,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与益友交往,见贤思齐,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与损友相处久了,会沾染上一些坏习气。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总是会有得到别人认可的自我需求,孔子却提出,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种人生态度,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一种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精神的典型写照。比如建立信任,如果双方都寄希望于对方迈出第一步,结果必然陷于犹豫坐观的僵局。从自己开始先付出真诚、传递信任,信任的结果才不难达成。又如反思问题,如果只是苛求别人,不免有推卸责任的嫌疑,若是主动检讨自己、体谅别人,反更有利于化解冲突、破解难题。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为的就是通过自我觉悟和主观努力,以内在修为的圆满实现外在世界的和谐。

习近平用这句话勉励中、新两国青年,意在瞩望双方本着内求于己的精神,加深对彼此人生追求和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消弭分歧和误解,接续信任与友谊。放之当前社会语境下观照,走出怀疑情绪的包围、阻断人际冷漠的传染、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莫不需要反求诸己的胸襟和自觉。

■原典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释义

《学而》是《论语》的首篇,包括十六章。在第一章中,孔子用反诘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在第十六章中,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全篇首尾呼应。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相反,我不了解别人,就不能亲近贤者、远离小人,这才是值得忧虑的。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儒家以反求诸己为修身养性之要旨。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以,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就是要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有不足则补之,有过错则改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网友把巴基斯坦称为巴铁”——巴基斯坦铁哥们儿、铁兄弟。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谊是肝胆相照的信义之交、休戚与共的患难之交,堪称国与国友好相处的典范。习近平2015421日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为中巴友谊再次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短短35分钟的演讲,获得了50多次拍桌鼓掌,畅叙中巴友谊那一部分尤为频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秉持的基本原则、价值理念,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是一致的。讲求信义,互相信任,可以说是一种底线要求查道吃枣留钱”“范式千里赴约等,成为千古佳话。然而,即便是底线,一些人也很难做到。现实中,一些人会因为种种诱惑,抛弃诚实守信的美德。没有信用的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无法立身处世,最终只是害了自己。可以说,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

■原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释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孔子用反诘语气表达肯定含义,言下之意就是,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字在《论语》中多次出现。据《论语·颜渊》记载,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使粮食富足,使军备充实,使民众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二者何先?孔子说:去掉粮食。如果失去民众的信任,国家根本无法存在。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民众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孔子以后,儒家对又有了进一步阐发,将信与诚相连,称为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信,诚也。又言: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表明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

 

 

 

德不孤,必有邻。

——《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德不孤,必有邻表达了孔子对德行修养的肯定、对道德感召力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树立威信、维护形象、增强公信,关键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正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过道德坚守、人格修炼,实现以德服人、以义动人,臻于天下归仁的境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领导干部的道德感召力,能够让权力运行在群众心理认同的轨道之上,能够拆除干群之间的无形之墙,能够激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树立干部威信、提升干群信任、实现良政善治。这正是,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

■原典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释义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对此,朱熹《论语集注》释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孔子强调道之以德。在其看来,有德之人,会被众人所环绕,好学的人会自己聚集到有道德的人身边。人们交朋友总是喜欢寻找与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类的人,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周易·系辞上》有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乾卦》又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阐释的也是此意。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称: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等文中引用

解读

有着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是历史上志士仁人所共有的优秀品质。青年人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因而被视作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当者。国家发展与个人选择,是青年人必须深刻思考、清晰回答的命题。

习近平发给全国青联的贺信,饱含着对青年人丰富学识、报效国家的殷切期盼,也深蕴着对青年人的提醒点拨:梦想熠熠、使命灼灼,任重而道远,必须对自身理想进行高蹈而清晰的定位,主动肩负起时代和人民所赋予的责任。担当是梦想的基石,奋斗是成功的前提。青年人既要敢于正视时代赋予的使命,眺望星辰大海的征途,也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唯经历岁月之磨砺、实践之洗礼,这一代的青年才能成为中国未来的中坚。

■原典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释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的一句话。曾子,名参(shēn),为孔子学生,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子认为,士人不能不宽宏坚毅,因为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曾子对任重而道远如是阐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为仁奋斗,到死方休,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

为了弘扬仁道,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主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把弘扬仁道作为人生的重要使命。

 

 

 

君子义以为质。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舍利取义、以义取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髓,不仅是国与国交往的准则,也是为人处世所应坚守的价值信念。义和利并不是并驾齐驱的关系,而是义高于利、义在利先、重义轻利。

习近平引用君子义以为质,正是为了强调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这都是一个基本原则。市场经济环境下,羞于言利的时代一去不返,追求利益成为一个人的正当权利。然而,如果见利忘义、先利后义,甚至把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那么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就难免会在利欲熏心中践踏公益,在唯利是图中超越底线。正因此,越是置身于物质丰富的市场经济,领导干部越是应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避免心为物役、利令智昏,而始终让良知、德行与自律去驾驭利益。对领导干部来说,以义兴利、以理导欲、兼重德力,才是正确的道路

■原典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释义

《论语·卫灵公》记载了孔子关于的一段论述。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孙(xùn):同,谦逊。意思是:君子以义作为立身之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言辞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去完成。这就是君子啊!另外,在《论语·阳货》中,孔子也有类似表述:君子义以为上。

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要求君子必须是重义、行义之人,同时还要礼以行之。关于,《礼记·中庸》解释为:义者,宜也。是人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其所考量的是行为的正当性。《说文解字》:義,从我从羊。清段玉裁注曰: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义。可知,是善与美的标准。

《论语》多处言及,且多与君子相关联。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可见,是君子应当具备的修养。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与人的交往,贵在相知、贵在知心,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引用这一句古语,正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有些人看来,国与国的关系就只是利益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但中国以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以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实践,给出了一条不同的国家交往路径。

相知、知心,交情才能长久。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如果是以利相交、以势相交,那只是简单的利益交换,必然患得患失,必然彼此猜忌。而以心相交,方能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以心相交,方能越走越近、历久弥新。

■原典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李陵答苏武书》

释义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对十数倍于己的敌军,历经苦战,兵尽粮绝,不得已投降匈奴。汉武帝误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传言,夷灭李陵三族,彻底断绝了其与汉朝的关系。世传,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留居匈奴十九年的苏武持节荣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写此信作答。

信中李陵为自己当年投降匈奴的行为进行辩白: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并对苏武发出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的慨叹,认为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可贵的是彼此心灵相通。习近平将其化用为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据《汉书·李广传》附李陵传记载,李陵降敌后,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为其辩解道: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结果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一句脍炙人口的诗,一个温馨唯美的意象,寄托着习近平对老同志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待。老同志的身上凝固着流逝的时间,记录着行进的历史,积淀下宝贵的经验。正是他们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推动中国号巨轮走过昨天的风风雨雨,走在今天的航道,走向明天的水域。如今,虽然他们已是满头华发,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凭借独特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仍然能够充分发挥余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优良的传统、先进的品格、宝贵的经验、积极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从而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释放光和热、奉献力与行。因此,习近平勉励离退休干部,身体退休了但精神不能退休,容颜老去了但斗志不能老去,老同志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发挥余热,照亮中国梦的前进道路。

■原典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释义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字梦得)酬和好友白居易(字乐天)的诗作。两人同以咏老为题赋诗,却表达了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刘禹锡和白居易,皆生于772年,诗交多年,曾合编《刘白唱和集》。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秋,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斯时白居易也在洛阳。白居易先写一首《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细致刻画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流露出悲观情绪。

与白居易诗的悲观低沉不同,刘禹锡的酬答诗却昂扬向上。其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成为千古名句,充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习近平的这一讲话中,还有一句身之主宰便是心。这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内容:心是人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本、道德之宗,人的一切意欲和行为都生发于心。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内心净化、志向高远,才能百毒不侵、力量无穷。做好任何事业,都需要从心做起、从心发力、从心奋争、从心落实。

古代士人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创造了心学,讲求修心悟道、正心诚意、安身立命;共产党人的心学,强调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进行党性修养和人格塑造。心学修不好,就会信仰动摇、宗旨背离,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不仅需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需要从心学发力引导人向善向上,抓住这个根本、这个关键,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

■原典

道力战万籁,微芒课其功。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相彼鸾与凤,不栖枯枝松。天神倘下来,清明可与通。

返听如有声,消息鞭愈聋。死我信道笃,生我行神空。

障海使西流,挥日还于东。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其一)

释义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是清末著名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所作的一组古体诗。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出自第一首,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心力的推崇,旨在阐明精神力量足以战胜外界干扰。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意思是说,如果连自己的心都控制不住,又怎么能够战胜客观世界呢?在《壬癸之际胎观第四》一文中,龚自珍又言:心无力者,谓之庸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天下万事无一不需要心力为之,有心力才能有所担当、有所进取。其实,龚自珍的非凡才气、过人意志、宏伟抱负及其诗文中丰富奇崛的想象、壮丽浩渺的意境,也均源自他的心力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中心不定,必然会左右摇摆、迷失方向;中心坚定,才能获得判断是非曲直的准绳。习近平借用这句话,点明了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首先就是要解决信念的问题,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校姓党的贯彻,并不是空喊口号、高调表态,而应该体现在党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党校开展教育培训,应该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主业,让领导干部补充精神钙质、增强理想信念,如果疏于党性教育而热衷于技术层面的专业知识,那就会喧宾夺主,甚至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再比如说,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党校不应当旁观者,而要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用学术成果守护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阵地。总之,正如习近平所言:党校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核心就是这一条。

■原典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跬步之浍也;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势乱其官也。

——〔战国〕荀子《荀子·解蔽》

释义

《荀子·解蔽》是阐释荀子认识论的重要篇章,体现了荀子认识事物的独到见解。

《荀子·解蔽》开篇即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指出人们往往受片面性的蒙蔽而难见大局,一叶障目。荀子指出,无处不在,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他还列举了人君之蔽、人臣之蔽、诸子之蔽等。

是如何产生的?荀子认为: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大凡观察事物如有疑惑,心里不能确定,就会对外界事物认识不清;思考不清楚,也就无法辨别是非了。

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解蔽方法,即要具有虚心、专一、宁静三德。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法宝。对于克服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现象,这也是一个必胜的武器。习近平引用的这句古语,指出了自我批评的基本方法: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

的确,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批评都比赞扬难开口,也比赞扬难接受。这种人之常情,让一些人爱惜羽毛、怕得罪人,奉行庸俗的好人主义,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自我批评放空炮

我们党90多年的历程中,也犯过错误、走过弯路,但正是因为有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才有了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个人也是一样,把缺点不足找出来,不断改进完善,才能更好地进步。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相互批评要随时随地,不要等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再提。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原典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释义

《史记·商君列传》这段文字,讲的是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宗室贵戚多对他怨恨不满,赵良拜见商鞅并劝诫道: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反听: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内视:自我省察。意思是: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为,能自我反省的为,能克制、战胜自己的为。赵良劝说商鞅及时隐退,但商鞅没有采纳。秦孝公死后,商鞅惨遭车裂。

赵良劝诫商鞅之语,当源自《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今本《老子》与古本《老子》存在差异。如《韩非子·喻老》引《老子》句作自胜之谓强,与赵良所言完全一致,与今本《老子》自胜者强稍异。《韩非子·喻老》又引《老子》自见之谓明,与赵良所言内视之谓明极为相似,与今本《老子》自知者明稍异。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获得社会认可,争取个人荣誉,是人之常情。好名声取决于他人评价,但归根结底是先从修身养德做起。对企业而言,好名声体现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社会责任是企业的重大命题。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习近平援引这句话,旨在告诫企业家爱惜名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极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涵养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在商言商没有错,但同时要饮水思源、回馈社会。作为网络空间的主要建设者,互联网企业有责任加强信息管理、维护用户基本权益。如果互联网企业不能担起这个主体责任,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讲发展不讲责任,那么数亿人共用网络空间就会失序失范,最终也会危及企业自身发展。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

■原典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先秦〕《逸周书·谥法解》

释义

《逸周书》又称《汲冢周书》,是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古冢中出土的古文竹书。《谥法解》是介绍评定谥号法则的文献。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关于谥号制度的形成,《谥法解》持周公制谥说。

《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谥,是一生行为的总结;号,是功绩的标志。又云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指出了给谥的基本原则。接着提出如下观点: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出、生:产生,发生。意思是:行为是自己做出的,而名声是别人根据其所作所为而赋予的。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领导干部的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品德好了,才有忠于事业、为民服务的恒久动力;能力强了,才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技能。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上、出在党性薄弱上。群众评价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很多领导干部犯错误,最后在忏悔书中都说对党章和党规党纪不了解、不熟悉,出了事重新学习后才幡然醒悟,惊出一身汗。

对党员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习近平还引用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强调党性教育对党员干部的重要性。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如果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好了、掌握了,又自觉遵守了,防患于未然,就可以防止一些干部今天是好干部、明天是阶下囚的现象。

■原典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

释义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宣子荀申错误地选择了多才少德的智伯荀瑶为继承人,结果导致其家族遭到灭族之祸。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此颇为感慨,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他还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关于才与德,司马光定义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他进一步提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根据圣人、君子、愚人、小人不同的划定标准,司马光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主张首选德才兼备者,有德无才者次之,无德无才者又次之,最不可用的就是有才无德的小人。司马光认为,挟才以为恶者,恶无不至矣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是习近平在谈及新闻真实性时引用的一句古语。对于新闻而言,真实性就是生命,事实就是本源,而虚假则是天敌。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眼见都不一定为实,通往真相的道路肯定不会平坦。这些年来,从纸馅包子名人去世,各种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很大程度上消解着媒体的公信力。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保持定力,提高新闻素养,践行真实性原则,媒体才有公信力和生命力。

同样,如果只看黑暗面、负面,不看光明面、正面,即便所报道的具体事件为真,也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成为一种不完全的真实。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放大器,也是社会舆论的稳定器、整流器。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理当揭露丑恶、针砭时弊,也须注重总体平衡,把握好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唯其如此,媒体才能激发更多正能量,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原典

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六畜生于时,百物聚于野,此富国之本也。游业末事,以收民利,此贫邦之原也。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国也。

——〔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释义

《潜夫论》是东汉思想家王符的论著。《潜夫论·务本》开篇即提出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在经济政策上,王符主张: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要求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故力田所以富国也。并提出: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谲(jué)诡:怪诞。意思是:忠诚守信、谦虚谨慎,这是德义的基础;弄虚作假、荒诞无稽,这是致乱的根源。

 

 

 

视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引用王安石注释《老子》的这句话,希望党校能够以主体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话语体系。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快速发展,挨打、挨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崛起的成功故事,仍然是被遮蔽的经验、待建构的理论,甚至总有人用西方的理论来衡量中国的发展,得出结论:不是理论有问题,而是现实错了。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可能造成削足适履的悲剧;缺少自己的话语权,就必然陷入动辄得咎的困境。正因此,党校更应在提升原创能力上有所作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在守正出新、博采众长中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植根中国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原典

夫人莫不有视、听、思。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心之能思,皆天也。然视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皆人也。

——〔北宋〕王安石《老子注》

释义

《老子注》是宋代名相王安石晚年著作,已佚,今人容肇祖辑为《王安石老子注辑本》。王安石以穷理为学,以尽性为道,从而开启了以性命之理解释《老子》的先河。

关于《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王安石注曰:夫人莫不有视、听、思。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心之能思,皆天也。然视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皆人也。老子认为治人事天,没有比爱惜精神、积蓄力量更为重要的了。王安石则认为,目能视、耳能听、心能思,可称之为天性。人顺着这种天赋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看得清、听得明、想得对。不过,形不可太劳,精不可太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不伤害自身的天性为前提。

 

 

 

爱子,教之以义方。

——《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必尽的职责。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他引述爱子,教之以义方,正是要说明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作为父母和家长,爱护孩子,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明初方孝孺曾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林则徐也曾留给儿子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对于领导干部,守好了公与私的分隔线,吃透了严与爱的辩证法,才能让子女结益友、行善事,找准人生的航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原典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弗听。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释义

爱子,教之以义方语出《左传》,意思是:父母爱护子女,就应当用做人的正道加以教导。义方,源自《周易·文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卫庄公过分宠爱嬖()妾所生之子州吁。州吁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碏(què)认为若继续宠溺州吁,必将导致祸患,劝告卫庄公要约束州吁的行为。石碏认为宠子不等于爱子,只有用正确的规矩和道理教育孩子,不让其走上邪路,才是真正的爱子。他劝谏卫庄公说:骄、奢、淫、泆(同),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骄、奢、淫、泆,是走邪道的开始;而这四种恶习之所以发生,都是宠爱太过的缘故。成语骄奢淫逸即由此而来。

遗憾的是,卫庄公并没有听从劝告,导致州吁恃宠而骄,日益骄奢淫逸。州吁在其异母兄卫桓公继位后弑君篡位,后来被石碏联合陈国国君诛杀。

 

 

 

 

笃行篇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以诗言志,彰显大国大党的自信品质,展现稳扎稳打的战略定力,传递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率超过70%……“中国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习近平表示,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不要人夸颜色好,这是面对赞誉时的冷静与沉着,也是发自内心的自信与定力。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是喘气歇脚的功劳簿,而是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新起点。沿着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年的时间坐标奋勇前进,这样一种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使命意识,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浩荡情怀。

■原典

我家洗研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四首》(其三)

释义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源自元代诗人、画家王冕在《墨梅》上的自作题画诗。王冕一生淡泊名利,他爱梅、植梅又画梅、咏梅,在冰肌玉骨的梅花身上,寄托自己高洁傲然的情怀。

我家洗研池头树,点出了梅花所在的位置。研,同砚。洗砚池,用晋王羲之典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墨池,王右军洗砚池,并旧宅在蕺山下,去县二里余。”“我家指自己家中成员或拥有物。宋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及此处我家洗研池头树,均指拥有物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所绘梅花,朵朵均用淡墨点染而成,因而神清骨秀、疏淡清逸。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梅花并不以鲜艳的颜色吸引人、讨好人,博得人们的赞美,只愿散发缕缕清香充溢在天地之间。诗人赋予梅花人的品性,巧妙地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围绕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人类发展的重要命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深刻阐释。他引述荀子这句哲言,着意展现一种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进取态度,提醒国际社会拿出务实态度、担当发展责任,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着眼于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的现实,根植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学尽其理,喻指透彻地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必然、现实所需和历史大势。同时,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黑天鹅”“灰犀牛不断出现。种种问题,无不呼唤行究其难,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加以积极应对、有效化解。

■原典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战国〕荀子《荀子·大略》

释义

《荀子·大略》提出: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行动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认为学习是无止境的,并以此为喻: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如何做到善学、善行?《荀子·大略》中有具体阐述: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意思是:君子学习掌握了知识,犹如蝉虫蜕皮,迅速而彻底地发生变化。因而他要行走时学习,站立时学习,坐着时学习,甚至于转换脸色、改变语气都要学习。凡是好的知识他都不放过,绝不让疑难问题过夜。

 

 

 

行百里者半九十。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用这句话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是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难走的是后半程,最难的是抵达目标前的惊人一跃。习近平反复强调,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必须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冲刺。

■原典

谓秦王曰:“……《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

——〔战国至秦汉〕《战国策·秦策五》

释义

行百里者半九十源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行程一百里,走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了一半。以此强调:走最后一段路程是最困难的。现多用来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勉励人做事善始更要善终。

《战国策·秦策五》记载:公元前307年,秦伐韩,楚出兵援韩,秦、楚发生矛盾。楚恐秦伐,请人游说秦王。那人对秦王说:古人有言,百里路程,走过九十里只算完成一半。这是说,走最后十里是最困难的。现在大王常有骄傲情绪,以为天下之事,不是攻楚便是攻秦,所以不重视以往与楚的交谊,而想先取第三国以达攻楚的目的。若以此计行事,必成天下笑柄。他用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劝告秦王,还是要重视与楚国的交谊,既然已有好的开头,那就克服种种偏见,艰难地做到善终。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原文在《诗经》中已不可查,当属于佚诗。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赠元发弟放言》中将其化用为行百里者半九十。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出自《左传》的这八字箴言,言简意赅地揭示出劳动的珍贵价值。是劳动,把浩瀚原野变成万顷良田,端稳了13亿多人的饭碗;是劳动,让一个文明古国焕发蓬勃生机,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是劳动,推动中国制造不断迈向中国创造,抖擞着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无数劳动者胼手胝足、艰苦奋斗,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缔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

展望未来,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伟大梦想,都更需要焕发劳动热情、激发创造活力。习近平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引用这八字箴言,就是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价值导向,激发亿万劳动者的奋斗激情。时代的光荣属于劳动者,历史的使命赋予劳动者。在这个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梦想成真的时代,唯有争分夺秒去把握、朝乾夕惕去奋斗、埋头苦干去成就,才能不负时代的丰厚馈赠。

■原典

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释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楚国国君对本国臣民的规诫,后被晋国卿大夫栾武子在分析楚军形势时引用。意思是: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辛勤劳动,只要辛勤劳动就不会缺衣少食。

公元前597年,楚国攻打依附于晋国的郑国,郑国求和。晋军在救郑途中听到郑楚两国已经讲和的消息后,对继续进军还是退兵意见不一。郑国派遣使者到晋军中劝其进攻楚国: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晋国的栾武子先引楚国国君训导民众之语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说明楚国居安思危、上下一心,不可与楚国结怨。后又引楚国国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箴言,驳斥楚师骤胜而骄之观点。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还被东晋陶渊明的《劝农》诗引用。东汉张衡《应间》一文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是赢取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借此强调,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开创。没有坐享其成的收获,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业。空唱高调,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脱离行动,梦想再美也不过是黄粱一梦。现实中,行动上的矮子大有人在,为官不为、落实不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实干兴邦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再怎样重复都不为多。无论是十三五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还是新常态下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抑或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哪一项都离不开实干。严就是要求,实就是责任,干就是担当,行就是态度,正如习近平的一篇文章标题所言——“关键在于落实

■原典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战国至秦〕《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释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自春秋时期齐相晏子与大夫梁丘据的一段对话。一次,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赶不上先生您了!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通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我和别人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走个不停罢了,所以很难被赶上。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是靠着这种执着进取的精神,身材矮小、貌不出众的晏子,成为齐国历史上与管子并称的大政治家。他衣着朴素,坐破车,驾驽马上朝。他认为:从轻不为进,从重不为退,省行而不伐,让利而不夸,陈物而勿专,见象而勿强,道不灭,身不废矣。人格高尚的晏子在齐国享有崇高威望,连残暴弑君的崔杼也因晏子是民之望也而不敢杀他。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团结就是力量。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团结合作都是实现一切美好目标的根本。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以单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古语,倡议各方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方面,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的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人类前途命运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在这样的情势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同心协力、精诚合作以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是世界潮流之趋势,也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外交主张。习近平深刻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各国携起手来,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定能开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

■原典

(阿豺)临死召诸子弟告之曰:先公车骑舍其子虔以大业属吾,吾岂敢忘先公之举而私于纬代,其以慕瑰继事。阿豺有子二十人,纬代,长子也。阿豺又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兄子慕瑰立。

——〔北齐〕魏收《魏书·吐谷浑列传》

释义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源自吐谷(yù)浑首领阿豺折箭遗教的历史典故。

阿豺是吐谷浑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首领。他临终之际,召集各位子弟宣布:他不敢忘记先公将江山社稷交给他的壮举,所以不能私授大业给自己的长子纬代,而要让贤能者慕瑰继承。他叫自己的二十个儿子各取一支箭放在地上,命令母弟慕利延:你取一支箭折断。慕利延折而断之。他又说:你取十九支箭一起折断。慕利延折而不断。阿豺说:你们知道吗?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只要你们齐心协力,江山社稷就可巩固。言终而死。子弟拥戴慕瑰继位。吐谷浑随后逐渐走向兴盛。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谈到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的关系时,习近平提出关键是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虑善以动中的,这里说的是着眼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海峡这边和海峡那边,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唯有保持这样的同胞情、同理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动惟厥时,则是时机的意思。有什么样的行动,关键取决于有什么样的时机。习近平曾强调: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多年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把握好了这样的时机,坚定地往前走,才能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原典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上古时代〕《尚书·说命》

释义

在《尚书·说命》中篇,傅说(商王武丁大臣)对武丁进谏道: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凡事考虑好再行动,行动时还要抓住时机。自夸其善和自矜其能都会走向反面;事事有所准备,才可以避免祸患。其中有备无患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

《尚书·泰誓》还说:时哉弗可失!意即机不可失。北宋王安石在《尚书新义》中将虑善以动,动惟厥时阐释为:事固有善、而非时之所宜者……惟未动,审于虑善;将动,审于时宜。然后,事顺理而当其可矣。不愿可否,非时而动,非聪明也。王安石主张将动,审于时宜,就是行动时要抓住时机;反之,非时而动、逆势而为,就不是明智之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19493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赶考,折射着共产党人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习近平多次重申赶考说。20137月他在西柏坡提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习近平再次提出: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重提赶考之后,引用了屈原的这句话,勉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考试仍在继续。我们需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原典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n z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楚辞·离骚》

释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上天入地,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去探寻。

屈原写作《离骚》时已被楚怀王疏远。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他不断遭到保守贵族集团的排挤、打击和放逐,已到了救国无门的地步。《离骚》后一部分主要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他上叩帝阍(hūn),却遭到冷遇;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接着,诗人找灵氛占卜、巫咸问策,并听从灵氛的建议,决计远行。但正当他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要升腾远游之时,忽临睨夫旧乡(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对故国的强烈眷念使他不忍离开。展示了诗人内心去与留的复杂矛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诗人两种情感的聚焦:一是遭到打击陷害、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二是董道不豫、上下求索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真理不懈求索。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等文中引用

解读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小到家庭,大到单位、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团结,都需要和合。如今的时代,单打独斗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绝不可能基业长青。没有合作就没有进步,没有共赢就没有未来。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因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拧成一股绳,所以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因为在国际关系中真诚地同别国守望相助、携手前行,所以中国同其他国家不断扩大交往、共享繁荣。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疲软无力,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不稳定因素此起彼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遗世孤立。只有以同舟共济的真诚态度深化合作,以相向而行的务实行动管控分歧,我们才能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真正缔结为命运共同体。

■原典

老子曰:……夫人君不出户,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故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战国〕文子《文子·下德》

释义

上面这段话出自《文子·下德》,主张君主应利用众智众能治理天下。

文子认为,国君不出朝廷就能知天下之事,这是因为他能以身边的事物推知其他事物,以身边的人推知其他人。由此得出:故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也就是说,聚集众人的力量和智慧去做事,就没有不成功的。

后《淮南子》引用《文子》此语,按当时习惯改,如同司马迁《史记》引《尚书》做法。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511月,习近平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了精准而深刻的判断。他认为,这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看,要精准把脉世界经济形势;二是怎么办,要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开出良方。就怎么办的问题,他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中第一点就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

在论述这一观点时,习近平引用了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这一古语。全球经济增长,既要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又要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既要落实好以往成果,又要凝聚新的共识;既要采取措施、做好自己的事,又要精诚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不管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注意加强彼此政策的沟通和协调,防止负面外溢效应。

■原典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八》

释义

《默觚》是清末思想家魏源的著作,分《学篇》《治篇》两部分,反映了魏源的哲学思想。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从一反一正两方面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魏源又说: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倾斜的大厦不是一根木头就能支撑得了的,决了口的河道不是一捧土就能堵塞得住的。这说明挽救危局,单凭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群策群力。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反对乾嘉以来脱离实际的烦琐考据学,主张通经致用、积极用世,为文多论及人才问题,如:古之得人家国者,先得其贤才。士心之归如此,而民心有不景(同)从者乎?”“不难于立法而难得行法之人。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00多年前,荀子说的这句话,揭示出学习的实践属性。100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引用这一典故阐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回望过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建立世界最大社保体系的中国故事,靠的是驰而不息的苦干实干;展望未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凤凰涅槃,还是要靠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推进各项工作,根本还是要靠实践;只有持续向问题叫板,坚持用行动说话,才能推动中国号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原典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

——〔战国〕荀子《荀子·儒效》

释义

儒效,即儒者的作用、儒学的功效。《荀子·儒效》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荀子认为学习要落实在行动上。他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说,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认识到,认识到不如去实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认为行之则通明于事 通明于事则为圣人圣人无他,在止于行其所学也

除荀子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知行关系还有诸多论述。如老子主张不行而知,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王夫之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所说的,主要是知识分子个人的践行,和马克思主义所说改造社会的实践有本质区别。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习近平多次勉励青年,要志存高远、矢志奋斗。他引用这句诗,指出所有的成就都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取得,就像歌曲里唱的那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献身祖国的热潮,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焕发的青春,再到汶川一代”“奥运一代激发的正能量,时代对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召唤,每一代人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但其中不变的关键词,就是奋斗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原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才能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原典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北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释义

王安石在这首七绝诗中对唐代诗人张籍进行了评价。张籍,苏州人,曾任国子司业,故称苏州司业。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其《塞下曲》《征妇怨》等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首句中诗名老,意谓历时长久,足见张籍在中唐诗坛的地位。

张籍的乐府诗常以口语入诗,语言浑朴自然,风格通俗明快,王安石评曰看似寻常最奇崛。看似平常,但仔细品味,却十分奇特。成如容易却艰辛,貌似不费力气,却是千锤百炼艰辛创作的结果。一语道出了获得成功的普遍规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成为后世学者经常引用的诗学观点,也是王安石诗歌创作心得的夫子自道。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先后换了”“”“”“ 凡如是者十许字,始定为绿’”,着一绿字而意境全出。

 

 

 

知行相资以为用。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道出了知与行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二者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习近平引用我国古人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强调的也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我们推进各项工作,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出真知,理论同实践相统一;另一方面也应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坚持那些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如何化解过剩产能、金融风险等经济难题,如何以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如何实现对腐败的标本兼治……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原典

诚明相资以为体,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

——〔明清之际〕王夫之《礼记章句·中庸衍》

释义

明末清初学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命。王夫之在批判陆王心学及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辩证知行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相资:互相凭借。意思是:知与行都有自己的功效,两种功效互相凭借才能发挥作用。王夫之认为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又提出繇(由)知而知所行,繇(由)行而行则知之,指出知行辩证统一关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为力纠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重知不重行的流弊,王夫之的知行观突出以为基础。他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水有深浅,物有异殊。浮于表面,所见不过鱼虾之属;深入下去,方睹蛟龙之大观。习近平与广大新闻工作者分享这句话,寄望于每一位编辑记者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新闻舆论的活力在于发现,眼力就是发现力。有些新闻工作者有眼不识荆山玉,挖掘不到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就在于眼力不够。有人说,看见不只是眼睛与事物的相遇,而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与事物内在机理的融合。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足以安放每一位编辑记者的新闻理想:留守儿童的个体关怀,城乡鸿沟的社会弥合,治理现代化的国家道路……这确实是一个既能感受个人命运浮沉,又能思考国家发展大势的时代,其中蕴藏的新闻宝藏正期待着发现的眼睛。正因此,习近平对发现的强调,更能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带来触动。

■原典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释义

《论衡·别通》讲的是如何识别通人。王充认为通人胜儒生,并将二者定义为: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可见,博览是成为通人的必备条件。

王充认为博览与否影响到识见深浅,人若不博览群书,就不能通晓古今、识别事物、分辨是非,就会目不见青黄”“耳不闻宫商”“鼻不知香臭。然后说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王充把涉水分为浅水”“颇深”“尤甚三个层次,而所见之物愈深愈奇,并说明缘由: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从而得出结论: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

——《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6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就亚太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在谈到促进改革创新时,他引用了这一中国典故,同时还引用拉美谚语没有比缺乏意志更大的困难,说明改革创新是好事也是难事,关键在于坚定意志、勇于行动。

改革、创新,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词,放在更大范围内看,也是全球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基。从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在北京批准《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共识》,到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创新增长蓝图》,再到2017年签署《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改革之路、创新之路,已经日渐成为全球发展共同的选择。蓝图画定、思路明确之后,就是以勇气和决心、责任和担当落实好这些共识和原则,为人类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原典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北宋〕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

释义

《尹师鲁墓志铭》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为好友尹洙写的一篇悼念文章。尹洙,字师鲁,北宋文学家,年长欧阳修六岁。两人早年相识,亦师亦友。

尹洙四十六岁去世,欧阳修写了这篇言简情深的墓志铭,称其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尹洙遇事无论难易,都勇于行动,这是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最终他处境艰难而死。五百多年后,钱谦益在《王季木墓表》一文中,称赞明末诗人王象春:遇事无难易,勇于敢为,似尹师鲁。

欧阳修仿照尹洙的简洁文风写了这篇墓志铭。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一文中明确表示:修见韩退之与孟郊联句,便似孟郊诗;与樊宗师作志,便似樊文。慕其如此,故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盖为师鲁,文简而意深。

 

 

 

劝学篇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这个教师的摇篮,与师生代表座谈。他引用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并指出: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不忘师恩,每逢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2014六一儿童节前夕,他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还专门请来了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后来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的陈秋影。习近平笑着对陈老师说:我还记得读初中一年级时,您教我们语文,把课文解释得非常好。这为尊师重教作出了最好的表率。

■原典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战国〕荀子《荀子·大略》

释义

荀子非常提倡尊师重教。《荀子》首篇即为《劝学》,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荀子还认识到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大略》更是把老师地位提高到关涉国家兴亡的高度: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意思是:国家要兴盛,一定尊敬老师并看重有技能的人;如此,规矩和制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

荀子认为,老师参与治国是通过施教这一途径实现的。《荀子·儒效》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在荀子看来,只有向老师师法,学生才能掌握礼义规范,提高自身素质;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人在诱使下可能放纵自己,与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关系到个人的修为和国家的兴盛。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在201512月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应该关注的13个问题,首要的就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更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就是根本的。习近平引用庄子的话告诫我们,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原典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战国〕庄子《庄子·人间世》

释义

《庄子·人间世》阐述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间社会。

《人间世》由七节组成。在第一节里,庄子假借孔子、颜回师徒二人的对话,阐述了其道不欲杂的观点。这段虚构的对话是由颜回请求孔子让他去治理卫国谈起的。颜回表达了救治卫国的心愿后,孔子指出: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意思是:道不宜喧杂,喧杂就会多事,多事就会自扰,自扰就会招致忧患,忧患降临也就自身难保。由此告诫人们,人生之道须一以贯之,杂念多了,困扰也会增多,让人心烦意乱、难堪重负,最终一事无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里,韩愈的这句话,被视为对老师的经典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既是人们对老师的心理期许,也是老师职责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并非视之为并列关系,而是把传道排在价值坐标的首位。在他看来,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正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传授专业知识,那只是停留在的层面;只有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进入的境界,真正把学生塑造成和谐发展的人。

正因此,要成为好老师,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信念,比专业更重要的是人格。诚如所言,德者,才之帅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应该先立德再立业,让学生成人又成才。

■原典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

释义

《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文章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年三十四岁,由其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业已开展。韩愈同青年后学广泛交往,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做法,是魏晋以来所罕闻的,时人纷纷指责他好为人师。于是,韩愈便写了这篇文章,力纠不重视求师问学的不良风气,同时也是对非议者的公开回应。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度概括了老师的基本职责。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道统;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儒家五经”“六艺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两方面的疑惑。后世理解则有普遍意义。

此外,韩愈还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育民主思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阐述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为儒家的理想秩序进一步奠定精神基础,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习近平与广大知识分子分享张载的名言,同时还引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了重温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当前的中国,从引领经济新常态到把握战略新机遇,从经济转型升级到实现治理现代化,都更加需要智力支撑与知识贡献,这为广大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这是一个需要思想并能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需要知识并能实现知识价值的时代。对广大知识分子而言,只有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并能坚守正道、追求真理,才能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不负时代的丰厚馈赠。以知识贡献推动时代发展,这是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原典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张子语录》

释义

张载,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现在人们熟知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天地岂有心乎?张载称: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为天地立心,就是确立仁民爱物之心。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为往圣继绝学,化用孔子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之义。往圣:孔孟所代表的先儒。绝学:中断了的儒家道统。宋儒认为,孟子以后的儒家道统趋于断绝,所以要把先圣快要灭绝的学术传统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后世开创出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

张载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其远大抱负和理想,也成为激励无数志士、哲人的精神力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49月,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谈到了中华民族的三个特征:爱好和平、注重学习、敦亲睦邻。他引用了三句古语,说明中华民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党在延安时代就注意到本领恐慌问题。习近平看到现实中一些干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所以再次提出本领恐慌的概念,强调中国要做学习大国,勉励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益其所不能,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原典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北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释义

《稼说》是苏轼写给张琥的一篇文章。苏轼指出,读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知识积累丰厚,才能慢慢施展才华。

在《与张嘉父七首》之七中,苏轼也有类似表述: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才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苏轼认为治学的过程,就像富人建造大房子,先要预先储备材料;只有等到材料都齐备了,才能开工。在《日喻》这篇寓言里,他还以南方人日与水居而善潜水、北方人不习水性故常溺水为喻,指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苏轼是一个治学甚勤的人。《春渚纪闻》载秦少章语云:公(苏轼)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的致辞》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510月访问英国期间,习近平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在致辞中,他引用《论语》中的这句话,希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职工们再接再厉,为中英友好事业添砖加瓦。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职工,为介绍中华文化、沟通人民心灵、搭建友谊桥梁倾注了大量热情和心血。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价值,更多人认识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从而走近中国、理解中国。这也是教育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004年开始创办,截至201712月,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课堂,各类学员累计916万人。在孔子学院带动下,67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或汉语专业,全球汉语学习者达到1亿人。通过人文交流,中华文化的精华正在对世界各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奇妙的影响。

■原典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释义

《论语·述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次,孔子对弟子公西华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当有人把孔子奉为圣人、仁人时,孔子只承认自己做到了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还提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准则,也是孔子自身行为的写照。

关于学而不厌,孔子主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并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关于诲人不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贡曾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颜渊也感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孔子为了教育而终生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从不厌倦,体现的正是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风范。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习近平引用《礼记》的这句话,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举一动,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修身立德。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是成全人的事业,教师责任尤其重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也好,师德也罢,都需要教师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来历练提升。如果把教育工作仅仅当成养家糊口的岗位,不但做不好教育工作,还可能误人子弟。全身心投入教职工作,立德当表率,树人为根本,教师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引路人

■原典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春秋至秦汉〕《礼记·文王世子》

释义

《礼记·文王世子》讲述了周代如何重视教育世子及贵族子弟,名曰《文王世子》者,以其记文王为世子时之法

《文王世子》记载了夏商周三代教育世子的方法: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即用乐陶冶情操,用礼规范仪容仪表,礼乐交互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因此能成就愉悦的心境、恭敬而又温文尔雅的仪态。同时提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喻:晓。意思是:师,用事实教育世子,把其中所体现的德行告诉世子;保,审慎自身的言行来辅助世子,使世子的言行能够符合道德。如此,则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引用北宋学者这段话,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他还引用恩格斯的话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以此勉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更不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在读书、治学中,如果不善于用脑子思索,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那么即使读书破万卷,也不会有真正的学问。

■原典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故《书》曰:思曰睿,睿作圣。思所以睿,睿所以圣也。…………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然而学者有无思虑而得者,何也?曰:以无思无虑而得者,乃所以深思而得之也;以无思无虑为不思而自以为得者,未之有也。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

释义

程颐,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与其胞兄程颢共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

上面这段话是程颐关于学与思关系的阐述。孔子也曾论述过学思关系,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了才能得到真知,不思考就得不到真知。进而又指出: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不深思就不能领悟的境界,不经过深思,即使有得,也容易失去。

为何将放到如此突出位置?程颐借用《尚书·洪范》的话回答道:思所以睿,睿所以圣也。思是达到睿智、圣明的必由之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孔子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写下这句名言,把学习的精神融入一个悠久文明的血脉之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鲜明品格。习近平在国际场合引用这句话,向世界道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奥秘,就是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也向世界展示出现代中国昂首阔步的姿态,就是矢志不渝地做学习大国,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走向新的境界。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建设学习大国,首先就要建设学习大党。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在书本里含英咀华,在知识里沐浴阳光,才能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在全社会树立起爱学习、善学习的导向,进而让学习精神蔚然成风、融入人心。

■原典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古今训诂家们有多种解释。

朱熹《论语集注》称: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清人刘宝楠解为:三人之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杨伯峻《论语译注》释为: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不论如何解释,孔子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的才能有高下区别,但认识世界都得靠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对于不知道的东西,不去请教就不会知道。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这句话启示我们,勤学善问是获取知识、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正因此,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习近平多次以演讲、座谈、回信等方式勉励青年勤奋学习,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2013年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他要求青年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2014年青年节,他在北京大学鼓励青年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一定能为青春远航积蓄力量,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原典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五帝、三王,皆有所师。曰:是欲为人法也。曰:……所谓圣者,须学以圣。以圣人学,知其非圣。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

——〔东汉〕王充《论衡·实知》

释义

《论衡·实知》是东汉哲学家王充阐述知识来源的重要篇章。王充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生知论,坚持学而后知”“不学不知学知论

《论衡·实知》开篇指出: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白虎通义》宣称:圣人所以能独见前睹,与神通精者,盖皆天所生也。他们还描绘了许多圣人先知的故事来印证。对此,王充依据事理,进行批驳: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疑为)知者”“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他认为即使像项托、尹方那样智慧超群的人,也必须学而知之。因此,王充提出了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中国先贤的名言,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学以致用的古训,说出了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论。毛泽东也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古人将读死书的人称为两脚书橱,还称为蠹书虫,正是讽刺那些喜欢读书学习却忽略实践、空有知识而缺乏能力的人。说到底,学习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实际工作中。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文化、技能,提升我们的修养,增强我们的能力,促进我们的工作,这才算真正学到了位。

■原典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东汉〕王充《论衡·超奇》

释义

《论衡·超奇》谈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超等奇才。王充认为,学习积累与博通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否则,虽博闻强识也毫无价值。王充把儒分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鸿儒。他认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关于通人,王充提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人们之所以重视通人,就是看重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王充指出,如果止于知而不能用,即使诵诗读经千篇以上,也只是鹦鹉学舌而已。

王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言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意思是:能够背诵《诗》三百篇却不通晓政务的人,跟那些认识草木却不会采伐的人,实质上是一样的。王充反对儒者研习经书死记硬背,主张要灵活运用,反映出汉代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汉崇经术,实能见之施行。唯其如此,经学才能在创新中获得发展,并在实践中对社会产生影响。

 

 

天下篇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要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国品如人品。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君子之道,其实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原则。习近平引用孟子这句话,着力阐释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光明磊落开展促进稳定、创新合作、增进友好的行动。中国希望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坚定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抑或是国家间的交往,中国都如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大丈夫一般,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而不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更不找代理人、搞势力范围、谋求填补真空。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也不管别人说什么,中国都坚定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典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纵横家信徒景春关于大丈夫的一段对话。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事。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孟子不同意景春的观点,并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关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朱熹《四书集注》云: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仁、礼、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所——“里,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行得正、站得直,为着一个理想的目标去奋斗。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习近平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倡导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从世界历史来看,正是在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文明才得以发展,人类才走到今天。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面临着频频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站在这样一个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以一个负责任大国领导人的担当,坚守和而不同的立场,以跨越文明的胸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拿出中国方案。

■原典

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顺从乃安,此琴瑟一声也,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释义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出自《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意思是:羹汤的美味在于味道之间的调和。

曹魏正始年间,曹爽和司马懿同为顾命大臣。在曹爽推行的正始改制中,夏侯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给司马懿的回复中,夏侯玄提出改革九品中正制、调整政府行政结构、简化官场繁文缛节三点主张。针对当时政府建置重累羁绊”“官统不一等弊端,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为喻,主张上下级官职设置要彼此协调、配合。司马懿一方面称夏侯玄的三点主张皆大善,一方面又以中间一相承习,卒不能改……当待贤能然后了耳为由相推阻。夏侯玄再次回信司马懿,循循善诱并施加压力,讽刺司马懿的待贤能伊周不正殷姬之典

夏侯玄的这篇回复基本反映了正始改制的主张,根本上触动的是世族门阀的利益。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族门阀集团暗中积蓄力量,最终通过高平陵之变,将围聚在曹爽周围的正始名士几乎一网打尽。

纵观东汉政权的羸弱和魏晋南北朝的纷乱,莫不与世族门阀过于庞大有关,直到隋唐科举制出现,才从制度上切断了世族繁衍的根源。

 

 

 

国虽大,好战必亡。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中国古代兵书《司马法》虽仅存五卷,但这句话却历代传颂,既是古代帝王的治国警言,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引用的这句话,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对和平的热爱,不是一种外交辞令,而是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侵略别国、扩张势力,妄图称霸世界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历史规律。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基因,也不会把自己经历的痛苦强加于人。如今,中国的发展震撼着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但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也懂得跨越国际秩序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追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是现代中国的世界想象

■原典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春秋〕《司马法·仁本》

释义

《仁本》是古兵书《司马法》的首篇,集中反映了春秋以前战争的方式及其特点。

《仁本》提出以战止战的安邦大略,既反对轻战,又反对忘战。篇中写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辩证分析了慎战与备战的关系。国虽大,好战必亡,战争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对战争必须持谨慎态度:国家纵然强大,乐兵好战也必定灭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战争也不可麻痹大意:天下虽然太平,安恬忘战则必有危险。这段话强调的是,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春蒐秋狝(春天整军,秋天练兵),所以不忘战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从北京到里约热内卢,直线距离18800多公里。然而,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止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进程。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中巴关系,再贴切不过了。在演讲中,习近平回顾了历史: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讲述了故事: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曾旅居巴西17年,在他居住的八德园画出了《长江万里图》《思乡图》等传世珍品。更表达了希望:中拉关系如同长江和亚马孙河一样奔流不息、一往无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交到这么多朋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为世界注入了强大正能量。这个正能量,是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主引擎,也是参与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好声音,更是提出正确的义利观、打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原典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释义

《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首送别诗。其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般认为受到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高度概括,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存:有。意思是:四海之内有了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海内极言其广,天涯极言其远,而比邻又极言其近,几相对照,反差极大。而诗人用存知己作为串联的纽带,让人觉得,正因极广、极远,才越发显得贴近。正印证了王国维的那句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学者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另有新解,认为字当作思念讲。如《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也就是说,知己之间互相思念,客观上的天涯也可化作心中的比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引用这句谚语,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几年来,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中国以实际行动让沿线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让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做清谈馆,要当行动队。中国将继续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书写经济全球化的新篇章。

■原典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论大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释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西汉名将李广的一句评价。意思是:桃树、李树不说话,但它们有花朵和果实,人们在树下赏花摘果,便走成了一条小路。说明只要为人真诚,品德高尚,用不着自我宣介,自然会感动别人,受到人们敬仰。

李广一生与匈奴交锋七十余次。他总是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战功显赫,但从不居功自傲。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列传末尾,司马迁首先引用《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李广正直的品质。接着又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民谚,指出李广并非刻意邀取美誉,而是凭忠实心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话是习近平在国际场合经常引用的典故之一,以中华文明的独特智慧,折射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任何零和博弈的逻辑都已不合时宜,唯有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能穿越空间的阻隔,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凝聚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将中拉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巴西利亚唱响中拉梦;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在北京雁栖湖构想亚太梦;将促进南南合作,带动南北对话,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在约翰内斯堡瞩望中非合作……习近平以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为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世界描绘出命运共同体的骨架与筋络,也展示着中国助推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国担当。

■原典

毕竟西湖六月中,抱朴子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

释义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使山海阻隔也不觉得遥远;志向不同的人,即使咫尺之间也不觉得很近。于是产生了这种现象: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因此有些人虽然相距遥远,却跋山涉水前去相见;也有人虽然近在眼前,却不相往来,形同陌路。

一般来说,地理距离的远近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但真正决定人际关系亲密程度的,是心理上的距离。如果彼此心灵相通、志趣相合,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同近在眼前,故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是枝叶与本根、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引用这一典故,是要向世界表明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

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是经济的贡献:1950年到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这是制度的贡献: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使之成为国际合作平台,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这是理念的贡献: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之时,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并坚决维护世界贸易准则,为世界的未来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做到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这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原典

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

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群盗奔。

…………

——〔北周〕庾信《徵调曲》(其六)

释义

庾信,北周文学家,初仕梁,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庾信久别江南,思念故土,将乡关之思寄托于诗文。《徵调曲》六首皆为七言诗,这是其中第六首。

徵为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徵调即以徵音为主的调式。庾信此组作品遵守仪式音乐的要求,在自觉采用新体的同时,以文法、赋法为歌,在体式与技巧两方面更新中国诗歌传统,折射出中国礼乐制度变革对于诗歌的影响,实为乐府史上的重大事件。

诗中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意思是:采摘果实的人想念结果实的树,饮水的人怀念水的源头。表达了心怀故土、不忘根本的情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引用《论语》中这句著名的话开场,可谓切题。

习近平多次谈到孔子、谈到儒家。20131126日,他来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翻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并说要仔细看看2014年青年节,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同87岁的著名哲学家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20149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又指出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让这样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原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释义

上面这段话为《论语》首篇首章。宋代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得道之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去实习,不也觉得高兴吗?也有人将释为温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孔子这三句话先谈学习要努力,其次讲朋友要相互呼应,最后说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要坦然自处。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联合国谈及2015年后发展议程时,习近平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点就是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发展能力的概念,可说是切中了当今世界发展之脉,提出了一条适合发展中国家立足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

经济学上,有比较优势之说,就是说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哪些是自己的强项。这句量腹而受,量身而衣,正与比较优势原理相通: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国际社会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样的发展理念,其实是中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国内治理的表现颇受好评,一带一路倡议赢得点赞。对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发展转型中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理念要比发达国家既有的理论和经验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原典

子墨子谓公尚过曰: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墨子·鲁问》

释义

墨子,名翟,出身低微,早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学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与儒学同为战国时的显学

在《墨子·鲁问》中,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是墨子针对个人待遇所讲的话。墨子让公尚过到越国去游说,越王向公尚过许诺:只要能让墨子到越国教导我,我将把吴国旧地分五百里出来封赐给墨子。于是公尚过带着越王准备的五十辆马车到鲁国去迎接墨子,并将越王的话告诉了他。墨子对公尚过说:你看越王的志向如何?如果越王能够听从我的言论、采纳我的学说,那我就将前往。吃饭能填饱肚子,穿衣能够合体,能够和群臣有同等的待遇就行,怎么会为了得到封地而前往呢?……”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是对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化用,比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一下自己的能力大小,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节制,适可而止。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出访之前,习近平常常会在当地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谈友谊、谈建议、谈未来。20155月,在出访白俄罗斯之前,习近平在当地媒体发表的文章中引用了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中白友好的期待,也折射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一以贯之的原则,那就是交得其道

这个,就是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正确的义利观。在政治上,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中国都平等相待。在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让世界各国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他曾引用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中戒欺二字,强调不搞一锤子买卖,丁是丁、卯是卯,一件是一件。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拓展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合作共赢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核心理念。

■原典

夫交之道,譬之于物,犹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则赤,染之以蓝则青;游居交友,亦人之所染也。……语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必得其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穷达不阻其分,毁誉不疑其实。

——〔三国〕谯周《谯子法训·齐交》

释义

谯周,三国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西南)人,字允南。《三国志·谯周传》称其研精六经,尤善书札 凡所著述,撰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之属百余篇

谯周认为,交友之道就像绢一样:一开始是白的,如果用朱砂染就会变红,如果用蓼蓝染就会变蓝,并举了四组例子——春秋时晋国卿大夫韩起与贤人田苏相处,成就了好仁之名;战国时甘茂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在齐、秦两国建立了显达的功业;西汉初年曹参拜道家大师盖公为师,终于成就了休息无为的清净之治;西汉孝文窦皇后的两个兄弟窦长君、窦少君虽出身贱隶,但他们对有德行的师友恭谨有加,都成了谦让有礼的君子。随后引用《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语,说明成长环境的重要性。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习近平将夫交之道化用为交得其道,作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的假设语词,意谓坚持正确的交友之道,就可以千里同心,友谊永固。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话出自《左传》,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悠久传统,也说明了地缘政治中与邻国友好相处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也曾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维护和平发展的决心,也向周边国家释放出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善意。

这不仅是一种理念宣示,更熔铸为生动的外交实践。在蒙古国,习近平表示中国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在哈萨克斯坦,习近平提倡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新加坡,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斩钉截铁的话语、踏石留印的行动、开放包容的胸襟,体现着中国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开阔境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价值取向,睦邻富邻、亲诚惠容的政策原则。

■原典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

释义

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六年五月十一日,郑庄公的军队攻打陈国,大获全胜。在此之前,郑庄公曾请求与陈国讲和,陈桓公不答应。大臣五父劝谏陈桓公: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的法宝。

关于亲仁善邻,《管子》中也有深刻的见解。《管子·形势解》强调: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故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有患,则邻国忧之;有难,则邻国救之。”“明主之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日月轮转,昼夜交替,一句古诗以最常见的事物隐喻最深刻的哲理。在一个举世瞩目的外交场合被引用,表达着一位大国元首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胸襟。诚如习近平所言,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异。国家之间存在分歧在所难免,但不是一有分歧就相互对立,而应该相互尊重、凝聚共识,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这正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鲜明特色。

对待不同文明,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待不同社会制度,强调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对待不同国家,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习近平提出的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为世界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原典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贤哲不苟合,出处亦待时。

而我独迷见,意求异士知。如将舞鹤管,误向惊凫吹。

大雅难具陈,正声易漂沦。君有丈夫泪,泣人不泣身。

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唐〕孟郊《答姚怤见寄》

释义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出自孟郊的五言诗《答姚怤见寄》。表面上描写的是一种自然天象,本意却是为下两句贤哲不苟合,出处亦待时作铺垫。日月不同光,源自《吕氏春秋·大乐》: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意谓日月各有自己应行的轨迹。

诗人一生多困顿失意,却依然积极进取,渴望用世。而我独迷见,意求异士知可谓道尽肺腑。然而现实的境况又让诗人极为失望愤懑。九、十两句大雅难具陈,正声易漂沦是诗人泣血的哀吟。接下来两句君有丈夫泪,泣人不泣身又陡然高扬,表达了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既是写友人,又是对自己的激励。

孟郊春风得意的日子非常短暂,一生几乎都沉落下僚,穷愁潦倒。其诗感伤遭遇,多寒苦之音。孟郊和贾岛向来被人并称,有郊寒岛瘦之说。

 

 

 

礼之用,和为贵。

——《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在越南国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之一,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由和合思想延伸出来的宽容精神、道德追求、包容意识,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基因。小到修身养性、家庭建设,大到治国理政、对外交往,都离不开的价值指引。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国民精神中、体现在言行举止上。

放之于外交上,和平情怀、和谐精神,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对待周边国家,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谈及和平发展,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发展大国关系,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国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心是坚定的,态度是真诚的,在利益和道义上都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这成为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

■原典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释义

有子,名若,孔子晚年学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礼之用,和为贵是有子提出的主张。礼,在春秋时期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

后来,人们对的思想作了发挥,扩大其运用范围。孟子在论述战争时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则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进一步把推广到万物赖以生存的高度。至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称:德莫大于和……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在这里,是指与他人和谐相处、温良相让的品德,与相对立,即所谓和而不争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管子》的语境中,这句话说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在这里,习近平以这样一种心有戚戚的默契之交来形容中阿友谊,同样非常合适。他认为,中阿两个民族彼此真诚相待,在古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苦与共,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正因此,才有了这种未之见而亲焉的气场相投、理念认同,才有了这种久而不忘焉的精神相契、同心不离。

习近平引用这句话,也是要说明民间交往的重要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首脑外交为国家关系牵线搭桥、顶层设计,民间外交则是维系国家关系的情感纽带。如果说首脑外交是外交的旗舰,作用是中枢指挥、规划前程,那么民间外交就是紧紧围绕旗舰四周的众多航船,作用则是汇集众力、通江达海。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强调民相亲、心相通,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友好传统,彰显出相互尊重、交流互鉴的文明观。

■原典

四方所归,心行者也。……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管子·形势》

释义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语出《管子·形势》。该篇由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规律。关于君主与民众的关系,管子认为,国君真心实意地修德施道,四面八方的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对于还没有见面就让人产生亲近之心的君主,民众就可以投奔他;对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君主,民众应该归附他。

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引用这句古语,舍弃其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将旧时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引申为当今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赋予其新的内涵。未之见而亲焉,没见面就产生了亲近感,这里指超越空间;久而不忘焉,时间再久也不会忘怀,这里指超越时间。超越了时空的友谊,就可以使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习近平借此表达了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穿越时空的传统友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引用的这句话充满了哲理:看待中美关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着两国之间的分歧,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确,美国和中国都是大块头,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如果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

在中国文化的思维里,始终存有一种从大处着眼的意识,强调要把问题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什么是大局?就是整个局面和整个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长远利益的走势。如果只看眼前、只论得失、只计自我、只较小道,最终的结果,是纠缠在具体的事务之中不得脱身,最终因小失大。相反,如果抓大放小,看到大势、大局和大道,看到事情的根本性、决定性和方向性,大胸襟、大眼界自然能包容小矛盾,所谓的也就自然能处理好了。

■原典

或问:大衍之数,《易》之缊乎?学者莫不尽心焉。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尽心焉也。……”“然则不足学乎?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

——〔北宋〕欧阳修《易或问》

释义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是欧阳修关于《易经》学习方法的见解。欧阳修认为易学有大、小之别,强调学习《易经》应从大义着手,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卦的小道理;学会了《易经》的大道理,才可以通达《易经》各卦的小道理。这句话阐述了得大兼小的关系,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大处着眼,只有掌握了根本的大道理,才可以兼及旁枝末节;反向行之,则是舍本逐末,只能陷于琐碎而难明大方向。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很不满。他在《易经》学习中主张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与他在《诗经》研究中坚持的得其本而通其末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了其尚简反繁的经学学风。这与他在文学创作领域提出的明道”“致用”“纪大而略小等主张一致。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在秘鲁国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谈到中国对国际关系的主张,习近平还引用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意思是有仁爱之心的人,将天地万物视为与自己是一体的。这两句引述的古语,充分体现出仁者爱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放之以中国外交主张,中国向来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不平等国际关系,一贯主张不同文明不分高低优劣,平等相待、兼收并蓄的文明观念。习近平多次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从率先行动,引领国际社会支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到主动担当,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协定;从创建亚投行、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到致力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一系列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中国主张赢得国际社会尊重和赞同,讲信修睦、仁爱他人的东方智慧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内涵。

■原典

人君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守此二言,终身不易,尧舜之主也。至诚之外,更行他道,皆为非道;至仁之外,更作他德,皆为非德。

——〔北宋〕苏轼《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道德》

释义

《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包括《道德》《刑政》两篇。在《道德》篇中,苏轼开宗明义:人君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守此二言,终身不易,尧舜之主也。提出君主应以至诚”“至仁作为自身的道德规范,终生持守,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明王。并称:至诚之外,更行他道,皆为非道;至仁之外,更作他德,皆为非德。

何谓至诚?苏轼认为:上自大臣,下至小民,内自亲戚,外至四夷,皆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至仁则是视臣如手足,视民如赤子,戢()兵,省刑,时使,薄敛,行此六事而已矣。只有这样,才可以主逸而国安

 

 

 

 

 

廉政篇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害除而苗长,恶除而民悦,善恶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这则典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习近平引用这则典故,也正是为了表明,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人民对腐败深恶痛绝。毒瘤不除,肌体受损;腐败不除,民心必失。正因此,反腐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和谁过不去,而是要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对此,习近平曾经算了这样一笔账,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也要得罪听党话、守规矩的广大党员干部。这笔再明白不过的民心账、政治账,决定了反腐败斗争没有禁区,也不能有盲区,要求反腐败斗争必须始终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勇气不能泄、尺度不能松。换句话说,反腐败是一场必须赢的较量,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这是赢得人民支持拥护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

■原典

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故刑所以正民,锄所以别苗也。

——〔西汉〕桓宽《盐铁论·后刑第三十四》

释义

《盐铁论》是记录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的文献。盐铁会议上,信奉法家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僚属与服膺儒家的贤良文学之士,就盐铁专卖政策、民间疾苦的根源、同匈奴的和战政策等重大问题展开辩论。

《盐铁论·后刑》聚焦用刑问题。贤良文学之士反对严密而烦琐之法,主张德主刑辅”“先德后刑。御史大夫一派更注重刑罚的威慑力,主张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意思是:锄掉一株杂草,能使众苗茁壮成长;惩治一个恶人,能使万民欢欣鼓舞。

事实上,在秦汉至明清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常常是儒法并重。有的学者将这种治理模式总结为外儒内法。《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教训太子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道出了传统治理的堂奥。

 

 

 

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话揭示出整体与部分、全局与一隅的辩证关系,不能执于一端,而应该始终从全局的高度辨是非、明对错、析利弊。它所蕴藏的启示意义不言而喻,而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语境中,更能厘清思想认识、凝聚价值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与铁腕反腐双管齐下,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我们党为什么高度重视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从全局高度来把握,能否坚决惩治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反腐败斗争首先是政治性的,不仅惩处了腐败分子,而且解决了党内的重大政治隐患;不仅是为了解决腐败问题,更是为了防止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把握这样的全局、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理解为什么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才能认识为什么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

■原典

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昔人有专浚吴淞而舍刘河、白茅者,亦有专治刘河而舍吴淞、白茅者,是未察三吴水势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

释义

《履园丛话》共24卷,分为旧闻”“考索”“水学”“景贤”“臆论”“碑帖”“书画”“科第等,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水学》卷主要记述了三吴地区水利工程的兴废、河道的变迁以及历代治水的得失利弊等。

三江指三吴地区的吴淞江、刘河、白茅河。针对过去治水顾此失彼的教训,钱泳认为,治理三江必须统筹兼顾、因势利导。为此,他提出了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的观点。意思是:大凡做事情必须从全局着眼,通盘筹划,综合施治;不能只抓住一点或一方面而不顾其余。

治水,要遵循水的规律办事;治理国家,也应遵循社会规律办事。在《履园丛话·水学》中,钱泳还提出天下事最误于因循,而亦忌速成”“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等观点,都体现了治理的智慧。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习近平借苏轼的这句名言,说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反腐败斗争中,还是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习近平都反复强调,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因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改正作风、惩治腐败,更要重塑纲纪、树立规矩,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确保党在政治上的团结统一、坚强有力。

■原典

今者物论沸腾,怨()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顾不发,中外失望。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消委之余,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北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释义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意思是:法度一旦败坏,还有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出现呢?用反问语气极言废除法纪的严重后果。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苏轼对变法持不同意见,向神宗皇帝上书阐述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苏轼即提出: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关于存纪纲,苏轼认为在缺乏台谏系统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过分依赖行政强力推动变法,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他认为台谏言事制度可以起到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的作用,而当下台谏官面对物论沸腾相顾不发。台谏失语是由于为了推行新法而不断更换台谏官员,从而使台谏官员尽为执政私人,丧失了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的应有功能。如此纪纲一废,则必然乱弊丛生。

 

诛一恶而众恶惧。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诛一恶而众恶惧。党中央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惩治腐败分子,坚决查办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一人被查处,全党受警示。党内没有铁帽子王,反腐败绝不封顶设限。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目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依然有人不收手、不收敛、顶风上,还有人心存幻想,准备躲过风头、卷土重来。反腐败不存在打狠了”“反多了的问题,惩治这一手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从严惩治腐败,就要拿出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坚持猛药去疴、除恶务尽,继续以高压态势遏制腐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与文化。

■原典

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得人之道,盖在于敬贤而诛恶也。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昔鲁诛少正,佞人变行;燕礼郭隗,群士响至,此非其效与!

——〔三国〕陆景《典语》

释义

陆景,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三国志》称其澡身好学,著书数十篇也。陆景《典语》十卷,《隋书·经籍志》列入儒家类,世已久佚,唐魏徵等所辑《群书治要》存其大概。《典语》给面临内忧外患的吴国提出治国方略,劝谏吴主孙皓要内修政治,远小人、亲贤人,否则亡国不远。

陆景在《典语》中指出:俊乂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俊乂():杰出贤能的人才。在官:在职为官。意思是:国家如起用大批贤能之士,政治就必然会清明;如果政权被奸佞小人把持,国家就必然陷入祸乱。他认为得人之道,盖在于敬贤而诛恶也,于是提出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的观点。意思是:礼遇一位贤士,那么众多的贤士就会感到欣慰;诛杀一个恶人,那么众多的恶人就会感到畏惧。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诗人喜爱新种下的松树,希望它俊秀挺拔;厌恶竹子,是因为它到处滋生。千尺”“万竿都是夸张说法,它们同恨不”“应须一起突显出诗人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以及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鲜明态度。

放之反腐败语境下,这句话意在申明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反映出破立结合的反腐思维。一方面,恶竹应须斩万竿,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和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绝不姑息迁就。打虎拍蝇没有禁区,正风肃纪没有盲区。另一方面,新松恨不高千尺,激浊是为了扬清,清除腐败分子的同时,也着重培养选拔忠诚担当、清廉有为的党员干部,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风气。没有,就不能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就不能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没有,就不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就不能做到正本清源。反腐败斗争做好两篇文章,方能实现清气上扬、浊气下降,改善政治生态。

■原典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释义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由阆州回成都途中所作的组诗,此为第四首。诗题中的严郑公,即杜甫的好友严武,曾以军功被封为郑国公。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为该诗的颔联。新松指诗人在成都草堂前培植的四株小松树。诗人在《四松》中这样描述: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岁,离立如人长。诗人在这些新松上倾注着喜爱之情,恨不得它们迅速长成千尺高树。而对那些随处乱生、妨碍新松生长的恶竹,诗人认为纵有万竿也要斩除。

这两句诗不仅是写松、竹,而且另有寓意。千尺”“万竿均为夸张之语,非如此不足以表达诗人的强烈感情。诗人遭逢乱世,深感国之干才难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登场,怎能不感慨万分。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廉洁,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习近平借此说明,贪腐并不是个人小事,而是直接关系执政者的公信力,甚至关系一个政权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腕反腐的行动和打虎拍蝇的成绩充分证明,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继续以严的态度、严的措施狠抓惩治四风问题、查处腐败分子,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方能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

领导干部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廉与贪的命题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大考验。不义之财拿不拿,不当之利争不争,不法之事为不为,每一次选择,都需要让理智战胜贪欲、让公义盖过私心。学会管理和驾驭心中的欲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干部腰杆才会硬起来,政治生态才会好起来。

■原典

秋八月,诏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

——〔东汉〕班固《汉书·宣帝纪第八》

释义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出自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颁布的诏书。意思是:官吏不廉洁、判案不公正,治理形势就会衰败。

汉宣帝因巫蛊之祸从小在民间长大,对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体察深刻。在位期间,他经常巡视各地,发现基层有官吏侵渔百姓利益的现象。他认为,基层官吏俸禄微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因此,提高他们的俸禄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其廉政水平。

由于大刀阔斧整顿,汉宣帝时期吏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汉书·循吏传》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纪律是红线,规矩明底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8900多万党员的党,守纪律、讲规矩,极为重要。习近平引用这句名言强调,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近年来,无论是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还是湖南衡阳贿选、广东乐昌红包腐败等基层窝案,无不折射出乱了纲纪、坏了规矩的巨大危害。

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准绳”“规矩?习近平提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原典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犹甚。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战国〕吕不韦及门客《吕氏春秋·自知》

释义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意思是:要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要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必须任用直谏之士。前两句采用比兴手法,以引出第三句所要讨论的话题——“自知直士就是使君主自知的准绳规矩

准绳规矩原本表示具体的测量和绘图工具,后表示抽象的准则、法度之义。古代文献中,常将二者对举或连用。如《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通)平直,不可胜用也。《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通),不可以求直。现代汉语中,规矩一词常用来表示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也形容一个人行为端正,合乎标准或常理;准绳一词则用来比喻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

 

 

 

莫用三爷,废职亡家。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谈到家风时,习近平连续引用了三句古语,极言领导干部家风败坏的巨大危害。除了清代谚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外,还有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所谓的三爷,指的是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说到底,就是不要任人唯亲,做好亲属管理

习近平很重视家风建设,201310月与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提出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52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他再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每一个领导干部家风正,每一个共产党员家风正,党风才能正,政风才能正,社会风气才能正。

■原典

谚曰:莫用三爷,废职亡家。盖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也。之三者未必才无可用,第内有蔽聪塞明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虑。威之所行,权辄附焉;权之所附,威更炽焉。任以笔墨,则售承行,鬻差票;任以案牍,则通贿赂,变是非;任以仓库,则轻出重入,西掩东挪。弊难枚举。

——〔清〕汪辉祖《学治臆说·至亲不可用事》

释义

莫用三爷,废职亡家是清代流传甚广的一句谚语。三爷指的是少爷、姑爷、舅爷,亦即儿子、女婿、妻兄弟。意在告诫为官者,不要任人唯亲,否则会丢官罢职、败家毁业。

清代衙门的职员如幕友、长随等多为私人性任用。三爷的至亲关系容易使其有恃无恐、行为失范,威之所行,权辄附焉;权之所附,威更炽焉。他们往往倚仗着与官员的父子、翁婿、郎舅关系,狐假虎威,胡作非为:任以笔墨,则售承行,鬻差票;任以案牍,则通贿赂,变是非;任以仓库,则轻出重入,西掩东挪。清代乾嘉年间的绍兴师爷汪辉祖,在州县任职多年,亲历目见,深知委用三爷之害,故大声疾呼革除这一积弊。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借此来说明,反对腐败,标本兼治才有出路和未来。从严惩治腐败分子,震慑、遏制腐败现象,是治标;用制度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强化对腐败现象的预防和阻拦,让腐败分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治本。反腐败不能停留在治标上打转,打虎拍蝇雷厉行动配合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才能激发出反腐与改革的合力,实现管住权力的目标。

由此而言,治标是手段,治本是目的。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根本上说要靠党纪党规和法律制度。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律法不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也无从展开。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不断扎紧党纪党规的笼子。建好制度、立好规矩,把党纪国法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才能筑起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堤坝,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原典

然臣窃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伏惟陛下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绝之,则人忧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病自瘳也。然后申之以救疗之术,则人易康宁;鼓之以安乐之音,则人易和悦。斯必应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六极待此而销,五福待此而作。

——〔唐〕白居易《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

释义

《策林》是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参加制科考试前,拟作的七十五篇文章,分别对与中唐时务密切相关的为君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贤选能之方、整肃吏治之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策林》采用君臣问对的形式,在回答皇上思欲销六极,致五福的提问时,白居易提出了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的观点。意思是:善于消除灾害的人,先查找灾害的根由;善于治疗疾病的人,先断绝疾病的源头。并进一步申论道: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绝之,则人忧自弭(,消除)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病自瘳(chōu,病愈)也。将消除灾害与治疗疾病进行类比论证。二者同理,可相参证。

 

 

 

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中央组织工作会议、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会等重要会议上,习近平反复强调、多次重申,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习近平引用这句古语,正是要警诫全党,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只会乱了政治规矩、丢了政治纪律。

现实中,少数人把权力当私产,大搞选边站队、亲疏远近;谋人不谋事,整天琢磨拉关系、套近乎、找靠山。之所以热衷于此,就在于信奉朝里有人好做官”“进了圈子才算进了班子,或谋求圈子庇护的安全感,或寻求团体谋私的超能力,为此不惜突破政治规矩、纪律,失底线、踩红线。

传统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君子之交,党内向来主张同心同德、清清爽爽的同志情谊,反对圈子文化山头主义。领导干部在为人处世过程中,讲友谊,更要讲原则;讲人情,更要讲党性;讲交情,更要讲规矩。

■原典

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道正者不安,则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变,则群臣朋党。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杀也。

——《管子·参患》

释义

朋党,《辞海》解释为为私利而互相勾结,后专指排除异己的结党宗派。《管子·参患》中指出: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意思是:群臣结党营私,势必带来内乱。这里的朋党为动词,指结为朋党。

朋党之患引起了后世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孔子告诫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刘向提出: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诸葛亮指出:竖私枉公,外相连诬,内相谤讪,有此不去,是谓败乱。至北宋,欧阳修撰《朋党论》,重新解释朋党,声称君子有党,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开弓没有回头箭,习近平曾以这样一个比喻,说明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确,反腐败斗争,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容低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当前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关于反腐败,有一种怪论,说什么不反腐败要亡党,真反腐败也要亡党。不反腐败确实要亡党,真反腐败不仅不会亡党,而且能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习近平引用《资治通鉴》里的这句话,正是为了说明,只有持之以恒反腐败,才能让善者日进”“恶者日止

■原典

周主将视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谨起,立于席后,对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明王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又曰:去食去兵,信不可去;愿陛下守信勿失。又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又曰:言行者,立身之基,愿陛下三思而言,九虑而行,勿使有过。……”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三》

释义

于谨,南北朝时期著名将领,深受北周武帝宇文邕尊崇。《周书·于谨列传》记载:谨有智谋,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之。

保定三年(563年)四月,周武帝任命太傅燕国公于谨为掌管国家教化的三老。于谨上表固辞,武帝不许,仍赐给他延年杖。随后武帝前往太学为三老馈食,亲自挽起衣袖切肉。于谨进食完毕,武帝又跪着递送漱口酒。然后,面北站立向于谨请教治国之道。于谨向武帝提出四条建议。其中一条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古代典籍对”“多有论述。如《管子·九守》: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左传·阳公五年》: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鬼谷子·符言》: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战国策·秦策三》: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贞观政要·刑法》: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要求各级干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纵观那些被惩处的老虎或是苍蝇,贪腐往往是始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吃点”“喝点”“收点开始,原则一松再松,底线一放再放。正所谓一次守不住,次次作让步,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最终越过廉腐的界线。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也是希望党员干部能检点和把握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思想上真正筑起一座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原典

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曰:“……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上古时代〕《尚书·旅獒》

释义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出自《尚书·旅獒》,意思是: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就会牵累大节亏损。

周武王灭商后,天下安定,声威显赫,八方来朝。有西蕃进贡一只名犬,召公奭(shì)担心武王玩物丧志,便写了一篇题为《旅獒》的文章进行劝谏。

历史上玩物丧志终至丧国的案例不少。据《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时,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致使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后北狄来侵,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怎么不让它们去打仗呢?卫懿公亲自带兵出征,因军心不齐而战败身死。明冯梦龙有诗叹曰: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就像破窗效应所揭示的,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习近平引用这个典故表明:如果听之任之,政治生态就会逐渐恶化;而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提出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习近平把涵养政治生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由此可以理解,为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一开始,就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反腐败,涤荡歪风邪气;为何习近平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深远意义,就在于重构政治生态,从根本上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原典

是知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大道起而仁义息,神化周而市狱定。虽复体元立教,眚(shěng)灾耀知远之书;顺时宰物,宥罪发精微之典。而况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孔明耿介于当朝,子舆殷勤于易箦,盖有由也。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释义

《上刘右相书》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作品。刘右相即唐高宗时的右丞相刘祥道。

在《上刘右相书》中,王勃对清明政治、扶植农桑及选用贤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文中王勃排比列举四个此君侯之未谕,其盛气可见。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是王勃对于民风民俗的观点。浇风:浮薄的风气。淳化:淳厚的风俗。古人常用”“”“”“”“等字眼形容好风俗;用”“”“”“”“等形容坏风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浮靡轻薄的风气容易滋长,而淳朴敦厚的习俗难以恢复。

战国思想家荀子认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东汉政论家崔寔(shí)将风俗视为国之脉诊。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称: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北宋苏轼则提出了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的观点。

 

 

 

法治篇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九鼎重器,百炼乃成。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此前,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第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以这一句古语,说明宪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上层建筑,宪法一定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

我国宪法从1954年诞生至今,一直处在探索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分别进行了5次修改。通过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实践证明,及时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升为国家宪法规定,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

■原典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而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心度》

释义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见于《韩非子·心度》。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

作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继承了管子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与商鞅任法而治的思想,主张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韩非子认为时代变化了,治理社会的方法手段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他敏锐地觉察到,由于战国末期的社会急剧变化,原有的法律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必须随着时代及社会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他用守株待兔抨击复古倒退,借郑人买履讽刺墨守成规,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的观点。

 

 

 

法者,治之端也。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日内瓦,各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就政治安全、贸易发展、社会人权、科技卫生、劳工产权、文化体育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这样的智慧,可谓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国与世界的融通。

法律的生命在于付诸实施。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不断加大对多边主义的支持力度,为维护联合国宪章和一系列国际公约作出实打实的努力。同时,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义。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把互利共赢理念融入世界治理秩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为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红利,促进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从法治中国到法治世界,中国有理念,也有行动,更有信心。

■原典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战国〕荀子《荀子·君道》

释义

《荀子·君道》主要论述了君主治国应遵循的政治原则,强调了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君主的对错,直接决定国家兴亡。荀子说: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意思是:有乱国的君主,无自乱的国家;有治理好国家的人,无自行治国的法律。

荀子列举羿和禹,说明法律不能自行治国,要靠君子推行才可,从而得出结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意思是:制定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始,君子才是法律的原动力。所以,有了君子,法律虽简也能全面实行;若无君子,法律虽全,却实施失序,不能应对事变,足以乱国。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借此强调,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少数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不屑学法、心中无法,有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执法不严、粗暴执法,有的干预司法、徇私枉法,有的则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从无视党纪国法开始走上不归路的?周永康、薄熙来等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藐视法律、破坏法治,导致法治不彰,教训极为深刻。

对于法治建设,领导干部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自觉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谋划工作时的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时的法治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原典

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

释义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是商鞅在秦国施行新法遭遇阻力时对秦孝公的建言。商鞅认为,新法不能推行,阻力首先来自贵戚。如果决心推行新法,就必须先从触犯法律的太子下手。于是,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以惩太子之过,新法才得以顺利推行。

《史记·商君列传》中,商鞅还有类似的表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在商鞅看来,法之不行的关键在于,只有自、自行法,法律才能得以推行。为此,商鞅主张壹刑,即统一刑罚。在《商君书·赏刑》中,他解释说: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举直错诸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只有成为正义的守护者,司法才能获得正当性与公信力。习近平借此突出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司法人员要刚正不阿、勇于担当,敢于依法排除来自司法机关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坚守公正司法的底线。

无论是在推进司法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习近平始终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群众的法治信仰,不是看法律条文有多少、法律文件有多厚,而是看法律能否为身边的正义保驾护航、能否实现举直错诸枉的目标。任何一个司法案件,都可能成为公众法治信仰的基石,也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正因此,司法人员更应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坚守公平正义、书写法治信仰。

■原典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释义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能使民众服从?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错:通,放置。枉:邪曲。意思是:推举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民众就会服从你;推举邪曲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服从你。

举直错诸枉在《论语·颜渊》中也有提及。樊迟向孔子问知(同,孔子回答说:知人。并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选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被迫变正直。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道: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生在世靠的是正直诚实,那些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于世,但那只是幸免于祸而已。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国治国乱的对比,对应着法行法弛的不同。习近平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表明法律实施的重要性: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明朝张居正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古往今来的治乱兴替都表明:如果有了法律而束之高阁,或者不被接受、无法实施,那么法律条文再多、体系再完善,也只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正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使法律从纸上的条文变成现实的准则、行为的边界、社会关系的准绳。对此,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要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

■原典

且夫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无常行,亦无常弛,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

——〔东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释义

《潜夫论·述赦》主要抨击了东汉时期频频大赦的做法以及宣扬赦免的种种论调。王符认为: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于数赦。

王符极力强调法令的重要性,指出这关系着国家的治乱兴亡。他说: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意思是:国家不会有永久的太平,也不会有永久的混乱。法令得到执行,国家就能够安定;法令一旦废弛,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在《潜夫论·衰制》中,王符还阐述道:民之所以不乱者,上有吏;吏之所以无奸者,官有法;法之所以顺行者,国有君也;君之所以位尊者,身有义也。义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在这里,国家治乱与法令的关系,法令与君、臣、民的关系被清晰地表述出来。

王符上述观点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管子·任法》云:法者,不可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韩非子·有度》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引用人心似铁,官法如炉的名言,意在强调法治的威严。法治的威力既取决于法律条文的严谨深刻,也取决于法律实施的一视同仁,更取决于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被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当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法治的正能量才能源源不断释放出来。

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法之必行却仍是一道待解难题。从一窝蜂过马路,到信访不信法,再到遇事找关系走后门,制度悬置、法律空转的现象,照见社会法治精神的缺失。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有法必依观念不强、依法办事能力不足、违法枉法时有发生等问题,同样考验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需要一个过程,关键是要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让人心经历法律之炉的淬炼,让群众相信法律、依靠法律,依法治国进程才能蹄疾而步稳

■原典

(正旦云)裴少俊,你是说甚么话!(唱)

【普天乐】你待结绸缪,我怕遭刑狱。我人心似铁,他官法如炉。你娘并无那子母情,你爷怎肯相怜顾?问的个下惠先生无言语。他道我更不贤达,败坏风俗;怎做家无二长,男游九郡,女嫁三夫。

——〔元〕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

释义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出自元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该剧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代表作,素材源自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井底引银瓶》。尚书之子裴少俊与李千金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李千金藏于裴家后花园七年,育有一子一女。后裴父发现,李千金被弃归家。待裴少俊考取功名,裴父无意间发现李千金乃故人之女,且早已为二人订下婚约,这才同意裴少俊重新迎娶李千金。

全剧共四折。在该剧第四折,裴少俊中了状元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执意不肯,便唱道:我人心似铁,他官法如炉。意思是:我的心像铁一样坚硬,无奈官法像熔炉一样可将其熔化。

后来,人们从这句唱词提炼出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八字。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四卷:十字儿竹竿封着门,一碗官灯在门前。上面写着八个字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而约刊于明万历年间的澹圃主人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则谓:人心似铁非为铁,官法如炉却是炉。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从今天的视野来看,这句话似乎是在重申法律常识,但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法理哲思。刘邦西入咸阳,废黜秦朝的严刑峻法,而仅凭这三条法则,就达到了刑清政简、应者云集的治理境界。

习近平引用约法三章的故事,也正是着眼于它所带来的启示。一方面,好的法律不需要繁文缛节、冗长重复,而应该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另一方面,厉行法治在于制定多少法律,更在于法律实施的程度。三章虽少,遵之亦足以定天下。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不是搞制度作秀,而必须对着问题去,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务实管用、衔接配套;同时要加强法律实施,防止法律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稻草人,坚决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原典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释义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占领秦都咸阳。他接受樊哙、张良的劝告,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为了争取民心,他以废除秦朝苛法为号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议定三条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意思是:杀人者要处以死刑,伤人者和盗窃者要受到与其罪行相应的处罚。

上述约法三章的内容,除见诸《史记》外,东汉班固《汉书》、唐杜佑《通典》、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及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也都是这样记载的。

另据荀悦《汉纪·前汉高祖皇帝纪》记载:沛公与秦人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即杀人者要处以死刑,伤人者要处以刑罚,偷盗者要受到与其罪行相应的处罚,与《史记》的表述略有出入。

 

 

 

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治保证要坚强。习近平引用《淮南子》中的这句话,正是要说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他明确表示,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从理论层面讲,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从实践层面看,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如果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对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驶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驶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只有以法律管束住权力,全面依法治国的蓝图才能真正实现。

■原典

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感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西汉〕刘安及门客《淮南子·泰族训》

释义

《泰族训》是对《淮南子》全书理论体系的总结。,意为大。

《淮南子》对汉初统治者提出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作了全新诠释,提出以道统法”: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意思是:用道来统御民众,法令即使很少,也足以使人们感化;不用道来推行,法令即使很多,也足以发生混乱。认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工具,不是法,而是道。

《淮南子》认为:法的制定与执行,要用道来统率;法的价值高低,要用道来衡量。故《淮南子·泰族训》称:故法者,治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而犹弓矢,中之具,而非所以中也。这就像弓和箭只是射中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射中靶心的原因一样。决定一种法律善恶、是非或存废的,不在于它是先王之制还是末世之事,而在于它是否合于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段话出自战国时期的法家典籍《商君书》,深刻揭示出法治建设应该遵循的方法论。习近平借此强调,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既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又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而应该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汲取传统的精华,吸收文明的营养,针对现实的问题,只有从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法治体系,才能避免全盘西化”“全面移植,才能推动善治、造福人民。

■原典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

——〔战国〕商鞅及其后学《商君书·算地》

释义

《商君书》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合编。在《商君书》中,商鞅提出了自己的立法理念: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意思是:治理国家,通过考察社情民风来立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体察国情切合实际,就能制定出适合的国策。如果不考察社情民风,不考虑具体国情,那么法令确立了,民众反而无所适从,政务会事倍功半。

商鞅认为,以法治国必须建立在观俗立法”“察国事本的基础上。据《韩非子·奸劫弑臣》记载:变法前的秦国,君臣废法而行私,百姓习惯于犯罪可以赦免、无功可以尊显的旧俗。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易俗,倡明公道,奖励告奸,对于违反新法的人予以严惩。人们知道有罪必罚,就不敢触犯法律。

 

 

 

 

 

辩证篇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引用这样一句充满哲思的古语,说明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正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落实到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矛盾不存在了,但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其中很多是我们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如果守着对过去中国实际的认识不动,那就是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了。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原典

至于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禀形造化,既有定矣。及其倏忽而易旧体,改更而为异物者,千端万品,不可胜论。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

释义

《抱朴子·内篇》共二十卷,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第十六卷《黄白》阐述了黄白术,即制取黄金和白银的方法,它是古代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通过药物的点化,变铜、铅、锡等贱金属为贵金属金、银。

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继承了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而万物的变化又是自然的特性,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认为天地万物均可变化,此乃自然之道。人们只要穷理尽性,便可掌握金、银变化的规律,从而以各种贱金属合炼成黄金和白银。

千余年来,黄白术虽然没有实现变贱金属为贵金属的幻想,但其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却为我国古代冶金术作出了贡献。正如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这句古语,撇开宗教神秘主义的成分,发掘其中包含的科学真理,仍可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孟子》里的这句充满辩证哲理的名言,常用于强调抓住中心或重点环节,其他方面就会环绕中心而不偏离。

对新闻舆论工作而言,立乎其大,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挺起的精神脊梁。在当前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下,新闻舆论工作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清本质和形势?如何在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思想定力和价值原则?如何面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站稳正确立场?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方向、讲导向、树旗帜。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新闻舆论工作中旗帜、方向、定力至关重要,四个牢牢坚持为新闻舆论工作标清了定盘星、导航仪、压舱石。

■原典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

释义

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不做小人?在回答弟子公都子的提问时,孟子阐释道:必须摆正大体小体的关系,重视大体,由大体主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孟子·告子上》中,公都子问: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钧:通,同样。同样是人,有的为君子,有的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顺从大体的为君子,顺从小体的为小人。公都子又问: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孟子回答:耳目这类器官作为小体不会思考,常常被外物所蒙蔽,与外物相接触只是受到诱导罢了。心这个器官作为大体有理性思考功能,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便无所得。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因此,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就是说,先确立主要的东西,知大局、识大体,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就不会为利欲所迷惑。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瑞士达沃斯,谈到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时,习近平引用这句诗,说明看事物要全面,不能因为缺点而否认其优点,也不能因为优点而无视其缺点。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但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对于经济全球化,习近平还有双刃剑的比喻,认为经济全球化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不过,还是要抓重点,那就是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

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在这种认识论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原典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汉〕无名氏《古诗》

释义

这是汉代一首五言诗,收录在《古诗源》卷四中。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采用比兴手法,意思是:再甘甜的瓜,其所连接的瓜蒂都是苦的;再美味的枣子,都长在荆棘上。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揭示寓意。倚刀:犹今言立刀,即字右边的旁。贼:伤害。意思是:字旁边是一把刀,贪婪的人最终会害己。告诫人们做人不要太贪心。全诗取譬平常,质如璞玉,内蕴却极为丰富,千载之后,仍让人受益匪浅。

甘瓜苦蒂现已成为一则俗语,但其最早出处应为《墨子》。唐李商隐《上李太尉状》云:甘瓜苦蒂,必兴叹于墨子。用甜瓜之蒂味苦,说明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等文中引用

解读

只有在事情开始之时,抓住趋向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习近平引用这个典故,说明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他认为:机会需要创造,创新才有机会。中国和美国都富有创造力,在推进两国关系发展上,尤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而创新。

这则典故,提出了创新中一个的问题。创新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找到风口。在外交上,这样的无声”“未形,是以创新思维来不断挖掘合作潜力、培育合作亮点。在科技上,这样的无声”“未形,则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把握科技发展的大势,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如果说底线思维揭示了防患于未然的道理,那么这样一种创新思维则是为了抓住起于青之末的先机。

■原典

王复召被曰:将军许寡人乎?〔被〕曰:不,小臣将为大王画计耳。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而万全。文王壹动而功显万世,列为三王,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

——〔东汉〕班固《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释义

伍被,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谋士,名列淮南王府八公之一。据《汉书》记载:刘安想谋反,伍被多次谏阻,刘安大怒,囚禁了伍被的父母。刘安再次召见伍被时问:将军答应寡人了吗?伍被回答没有,并引用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进行劝谏。意思是:聪明的人可以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懂得未雨绸缪。

遗憾的是,刘安听不进伍被的劝告,仍一意孤行。伍被深陷其中,无法摆脱,只得将刘安谋反一事密报朝廷。刘安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伍被也因曾为刘安出谋划策而被诛杀。

另外,在《汉书·匈奴传下》,黄门郎扬雄在劝谏汉哀帝接受匈奴单于朝见的上书中,也引用了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只是词序变换,表述稍异。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等文中引用

解读

岁序交替、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都会发表新年贺词,盘点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展望新一年发展的蓝图,激励全国13亿多人民接续努力、继续奋斗。新年之际的回顾与展望,正是对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最好诠释。

奋斗是幸福的,奋斗也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奋斗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越是面对困难和矛盾,越能激发出非凡的力量。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仍然面对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等诸多薄弱环节,唯有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才能激发新故相推的激情,达到日生不滞的境界,最终实现我们既定的奋斗目标。只有奋斗才能成就更美好的明天,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更好的自己。

■原典

形之恶也,倏而赘疣生焉;形之善也,俄而肌肤荣焉;非必初生之有成形也。气之恶也,倏而疢疾生焉;气质善也,俄而荣卫畅焉;非必初生之有成气也。……形气者,亦受于天者也,非人之能自有也,而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如斯矣。

——〔明清之际〕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二》

释义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出自王夫之的哲学论著《尚书引义》。新,即新生事物,与相对;日生,指太阳升起。意思是:新旧事物交替变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停滞不前。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就《古文尚书》的某些史实和观点,阐述自己的思想。据《尚书·太甲》记载,商汤嫡长孙太甲即位头两年还按照典章制度办事,后来便欲败度,纵败礼,四朝元老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迎他复位。从此太甲成了一位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明君。王夫之由此提出了性日生日成观点,指出通过后天的培养和修炼,人性可以新故相推,不断完善。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名与实、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名非天造,必从其实重申了循名责实、名副其实的道理,指出讲究形式应该服从于内容。习近平引用这则充满思辨意味的典故,正是为了树立一种看待民主的新视角、新标准。也就是说,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既要看选举权利,也要看选举之后的参与权利,看人们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正所谓,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

■原典

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十有二次,因乎十有二建而得名,日运刻移,东西循环,固无一定之方也。

——〔明清之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

释义

《思问录》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论著,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五行、医学等科学问题。

在《思问录·外篇》中,王夫之阐述道:人们基于对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的概念。对于这些人为之名数,可以说名因人立;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因为人为之名数并非凭空而造,必须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依据。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概念。儒家、法家主张循名责实,墨家坚持取实予名,荀子还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的观点。在此问题上,王夫之主张名从实起、言必拟实、以实定名、名实互为作用的辩证思想,批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惜名而废实、重名不重实的风气。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等文中引用

解读

是固然和应然的产物。任何事物都存在必然的规律。分析问题要抓住本质属性,解决问题要从内在规律入手。习近平用这句话描述发展理念,意在强调必须加强对发展规律、发展理念的研究探索,以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科学有力,方能为发展实践标定清晰准确的航向。一个国家的活力和繁荣、一个政党的先进与开明,就体现在始终以先进的发展理念擘画国家未来航程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问题全面、深刻的系统概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一定可以把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推向新高度。

■原典

张子曰: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

王夫之注: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

——〔明清之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至当》

释义

《张子正蒙注》是王夫之的重要哲学著作。他通过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正蒙》一书作注解,继承并发展了张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正蒙》中,张载提出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认为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遵循这个理就是道,得到这个理就是德。对此,王夫之注曰: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认为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之固然,即事物的固有法则;二是事之所以然,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王夫之认为,理是事物运动的一种固有法则,支配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王夫之把理与固然所以然联系起来,既抓住了理的本质,又赋予理新的内涵,是对事物变化原因更深层次的理论概括。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在越南国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在越南国会的演讲中,引用王勃的这句名言,借以说明中越两国应该登高望远、携手努力,为开创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亚洲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句话说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境界。毛泽东在19385月写成了《论持久战》,廓清迷雾,令中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躁进中保持了冷静;邓小平在文革结束之后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考察,毅然开启改革开放大幕,从而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零碎地、动态发展而不是静止僵化地、历史客观而不是一时一事地、大坐标大格局而不是一隅一己地看待事物,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住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原典

然天下之理,不可穷也;天下之往,不可尽也。有穷尽之地者,其唯圣心乎?有穷尽之路者,其唯圣言乎?故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释义

《八卦大演论》是王勃的一篇易学文章。王勃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易学传承有自,其祖父文中子王通即为一代易学大家。王勃的易学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在《八卦大演论》中,王勃指出天下之理不可穷、天下之往不可尽,只有圣人之心、圣人之言方可穷尽。接着用两组比喻说明圣心、圣言的高屋建瓴: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意谓立足沧海际涯而观望众流归海,则可以纵览海纳百川的壮观景象;登临泰岳而俯察群山走势,则冈峦丘壑的来龙去脉历历在目。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

——《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等文中引用

解读

欧阳修的这句话,揭示出现象与本质、治标与治本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借用这一辩证视角,阐明了对经济形势怎么看以及在新形势下怎么办的问题,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失速等只是表象,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才是本质。找准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这就需要标本兼治、触及根本,而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层面,那样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会透支长远发展,正所谓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习近平反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摒弃强力刺激的老路,解决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是为了深入机理、探寻病因、调理整体、改善系统,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原典

臣又闻: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今天下财用困乏,其弊安在?起于用兵而费大故也。

——〔北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释义

《准诏言事上书》是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欧阳修针对北宋时弊应诏给宋仁宗写的奏疏。

仁宗时期,内忧外患,因循苟且、得过且过之风却不断滋长。欧阳修清醒地认识到国势处于人心怨于内,四夷攻于外的危急时刻,采取有效措施革除社会弊端、改革朝政,已刻不容缓。

在这篇奏疏中,欧阳修系统指陈了北宋政治中的不慎号令”“不明赏罚”“不责功实三弊,以及”“”“财用”“御戎之策”“可任之臣五事。针对五事中的财用一项,欧阳修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陈述至此,他自问自答,今天下财用困乏,其弊安在?起于用兵而费大故也,指出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冗兵、冗费,为化解问题开出了药方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1949年,有美国学者预言: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1989年,西方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抛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舆论中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而事实已经证明,这些都不过是笑谈。习近平引用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90多年风雨洗礼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在变和不变之中,把握住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行动。

永恒是变化的代名词。对待变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主动变通中逐步适应,在主动改变中应对改变。从世界政党的演进来看,一个政党的兴衰,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与时俱进则兴,不与时俱进则衰。主动求变、创新进取的精神,正是会作为、敢作为的底气所在。顺势而为者,才能在挑战中找到更多发展的机遇。

■原典

臣窃念大发骁雄,动摇百万之众,所得者少,所丧者多。又闻战者危事,难保其必胜;兵者凶器,深戒于不虞。所系甚大,不可不思。臣又闻上古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可虑,苟或更图稽缓,转失机宜。

——〔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十五·赵普》

释义

赵普,北宋初大臣,曾三次担任宰相。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幽蓟、拱卫中原,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辽战争,史称雍熙北伐。在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赵普上疏太宗,劝其及时止损,并以上古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滞,理贵变通之理进行劝诫。意思是:上古圣人不固执己见,做事灵活不拘泥,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变通方式。

雍熙北伐的惨败成了宋辽和战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以后,北宋统治者虽然口头上还要收复幽蓟,但直至宋徽宗末年与女真缔结海上之盟,其间再也没有付诸行动。赵普的建议是在战败后宋朝君臣将士普遍滋生出一种恐辽心理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是非功过自有史家评说。但他关于古之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滞,理贵变通的谏语,极富哲理。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纲与目、本与末,是中国传统哲学表达辩证思维的常用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有着精神相通之处。习近平借此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如果不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非重点和重点的关系,不分轻重缓急、不问青红皂白、不看是非曲直,就容易多端寡要、本末倒置、挂一漏万。

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原典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西晋〕傅玄《傅子》

释义

傅玄,西晋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傅子》。原书久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唐代杂纂百家之说的《意林》一书中,却与杨泉《物理论》混杂。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严可均校正《意林》,以各书互证,将《傅子》佚文辑入《全晋文》。严可均在按语中称:知《意林》所载《傅子》,乃杨泉《物理论》也。……所载《物理论》,仅前四条是《物理论》,其第五条至九十七条乃《傅子》也。杨泉,魏晋之际哲学家、道家学者,与傅玄同时而稍后。因此,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常被误认为出自杨泉《物理论》。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上下文已佚。纲:渔网上的总绳。目:网眼。本:树木之根。末:树木之梢。意思是:(撒网时)提起网上的总绳,网眼自然会张开;抓住事物的根本,旁枝末节自然会被带动。本、末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概念,尤为魏晋玄学所阐论,语本《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独阴不成,独阳不生。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谈到经济形势时,习近平引用了这样一句充满思辨色彩的中国古语,以此说明,世界局势变化,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破坏,但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关键是要把握其中的各种变量,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这句话可谓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方法论之一,也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阴阳相生,说明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需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原典

五月,葬桓王。……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

——〔战国〕穀梁赤《春秋穀梁传·庄公三年》

释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意思是:单独有阴不能生发,单独有阳也不能生发,单独有天时也不能生发,只有阴、阳、天时三者同时具备,世间万物才可以生发。唐孔颖达在《礼记·礼运》阴阳之交注疏中也称:阴阳,则天地也。据其气,谓之阴阳;据其形,谓之天地。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独阴不成,独阳不生指单凭一方面的因素促成不了事物的出现或生长,是对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的化用。

中医学还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等之间的关系,认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话启示人们,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兼具操其要分其详的能力:既能观照全局、抓住要领,又能分配任务、落实到位。习近平借此表达对广大领导干部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期望。

操其要,就要从全面小康的大局出发,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分其详,就要下气力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不观照全面小康的大局,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斗志;不破解发展难题,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正因此,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视野,有抓铁有痕的务实举措,有靶向目标的问题意识,才能将全面小康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原典

今朝廷有一政事,而多出于御批;有一委任,而多出于特旨。使政事而皆善,委任而皆当,固足以彰陛下之圣德,而犹不免好详之名。万一不然,而徒使宰辅之避事者得用以藉口,此臣爱君之心所不能以自已也。臣愿陛下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

——〔南宋〕陈亮《中兴五论·论执要之道》

释义

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陈亮以布衣身份给宋孝宗连上五书,力主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并提出一系列的抗金方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即《中兴论》《论开诚之道》《论执要之道》《论励臣之道》《论正体之道》。由于投降派的阻挠,陈亮的上书均奏入未报。他只得回乡著述讲学,将一腔爱国热情寄寓诗词。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是陈亮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矢志不渝的真实写照。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出自第三论《论执要之道》。要:要害、重要的事情。详:具体繁杂的事情。陈亮认为君主的职责,本在于辨邪正,专委任,明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即君主就是要明辨是非,总揽全局,谋划大事,而把具体事务分给臣下去做就可以了。劝谏宋孝宗要得操要之实,而鉴好详之弊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借此强调,事物的规律是普遍而客观存在的。发现并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如顺水之舟轻松前进,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由此而言,学习好、运用好唯物辩证法,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全面小康,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会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赢取事业胜利的法宝。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好根本规律,我们才能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原典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朱熹注:大匠,工师也。规矩,匠之法也。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曲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

——〔南宋〕朱熹《孟子集注》

释义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出自朱熹为《孟子·告子上》第二十章所作的注解。孟子的原话为: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gòu);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意思是: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学生也努力做到;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首先明确规矩,学生也严格执行。

对此,朱熹注曰: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曲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方法,只有找到方法,做事情才能成功。教师舍弃方法,就教不好;学生舍弃方法,就学不好。射箭只是区区小技,也必须掌握教与学的方法,更何况学习圣人之道呢?朱熹认为: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方法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规矩

 

 

 

 

历史篇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疑今可以察古,知往可以鉴来。历史总是在回顾和反思中呈现出深刻价值。包括南京大屠杀惨案在内,日本侵略者向中华民族施加罪恶和苦难的历史事实,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中国人民不会答应。对日本右翼而言,只有回过头去正视历史、审视历史,才能清晰认知过去与未来。

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战争磨难,倍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倍加珍视历史的教益。习近平借此强调,今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苦难的岁月,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渲染悲情,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奋发图强,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聚合万众一心矢志复兴的力量。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共同传承在血与火中书写的历史记忆,用历史的火炬照亮民族复兴的道路,未来定然不会辜负我们。

■原典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泽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管子·形势》

释义

《管子·形势》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今与古存在着内在有机联系。事物的发展既有变化,也有其不变的规律。所以,对现实感到疑惑,可以考察历史;对未来感到迷茫,可以回顾往事。接着又说: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知古可以鉴今,察往可以知来。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谢短》中称: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陆沉:愚昧、不合时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同样一个典故,毛泽东曾用它来形容共产党走过的风雨历程,习近平则用它来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远大前程。历史方位不同,现实语境有别,但一以贯之的,是刻骨铭心的坚定信仰、攻坚克难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的奋斗激情。

从嘉兴湖畔的一条小船出发,成长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一个政党由小而大、由弱变强的轨迹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从小岗村农民的红手印开始,促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一个国家履险如夷、转危为安的探索刷新了发展的模式。过去时已经定格,现在时正在进行,未来时近在眼前,只要我们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那么一种警醒,就能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创造载入史册的伟大业绩。

■原典

仲尼曰:“……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战国〕庄子《庄子·人间世》

释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见于《庄子·人间世》第二节。叶公子高将要出使北方强国齐国,感到责任非常重大,临行前向孔子求教。庄子假借孔子之口,谈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凡事亦然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世态,即生活中人们常以机巧和智慧来相互较量,开始时常常是光明正大、规规矩矩、彼此见谅、单纯直简,但到最后往往会走向反面。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现在引申为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在初创之时都微不足道,等到将要完成的时候就一定发展得非常巨大。如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就是一个由的过程。在谈论党的历史时,毛泽东曾多次引用这一古语。19562月,董必武为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题词就是: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无论死亡人数,还是行凶手段,南京大屠杀都是灭绝人性的反人类暴行,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大屠杀一样,成为法西斯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见证,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20141213日,是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为国家公祭鼎揭幕。这几句被铭刻于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以最为简单淳朴的语言,表达着人类亘古以来对于和平的追求。

感情如此真挚,思考又是如此深沉。纪念死难者,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打捞沉淀在时间长河里的沉痛教训,是为了强化国家记忆,凝聚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精神信仰。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提醒;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展望。它表达着一个国家对历史的珍惜、对未来的思考: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捍卫和平,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原典

昭昭前事若金鉴,读此岂异龙韬窥。请悬厅壁勿亵视,云中应睹神君旗。

——〔清〕叶绍本《宋皇佑平蛮碑歌》

中唐有甓,邛有旨鹝。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春秋〕《诗经·陈风·防有鹊巢》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春秋〕《诗经·卫风·考槃》

释义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是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等死难者而设的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由多则古典名句化用而成。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为铭文的第3132句。昭昭:清楚明白。惕惕:忧惧。意思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一清二楚,警示后人引以为戒。其中,昭昭前事语本清叶绍本长诗《宋皇佑平蛮碑歌》:昭昭前事若金鉴,读此岂异龙韬窥。请悬厅壁勿亵视,云中应睹神君旗。”“惕惕后人语本《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鹝。谁侜予美?心焉惕惕。郑玄笺:惕惕,犹忉忉也。关于,《周易·乾卦》称: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为铭文的第3738句。矢:发誓。谖(xuān):忘记。永矢弗谖意为发誓永远不会忘记,旨在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语本《诗经·卫风·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对于历史,习近平有很多既生动又深刻的判断: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表述虽然不同,但贯穿其中的思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以史为鉴,走向未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以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古语,再次重申了这样的历史观。对于95年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总结为三大历史贡献;对于95年的壮阔征程,习近平总结出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站在95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原典

里语曰: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战战兢兢,尽敬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若弃忘先帝法教,怀轻慢之心,臣下宁负大王,不敢负先帝遗诏,宁为大王所怨疾,岂敢忘尊主之威,而令诏敕不行于藩臣邪?此古今正义,大王所照知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释义

《三国志》中的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自省精神。成书晚于《三国志》的《后汉书·冯异列传》也提道: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不少类似表述。如《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贾谊《新书》: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大戴礼记·保傅》: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古人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墨子·非攻中》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韩非子·观行》称: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唐太宗更是提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自古及今,文天祥的《正气歌》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豪迈斗志,在生死抉择的瞬间给予多少杀身成仁者以最强大的精神支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庄严时刻,习近平让这份英雄豪情延续到国家的殿堂、浸润着人们的心灵。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千千万万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唤起了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觉醒,这正是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的力量所在,也足以鼓舞起亿万人民沿着英雄足迹前进、实现中国梦的必胜信心。今天,我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就是要弘扬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守卫和平、开创未来,实现无数先贤英烈振兴中华的未竟夙愿。这才是对民族英雄的最好纪念,也才是对英雄精神的最好传承。

■原典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

释义

《正气歌》是南宋名臣、文学家文天祥写的一首五言诗。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他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正气歌》。

诗人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为总起句,强调时运艰难之际,忠臣义士便展现出崇高气节,他们一一名垂史册。接着列出了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

文天祥的时穷节乃见,与南北朝鲍照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唐代韩愈的士穷乃见节义一样,都歌颂了刚毅忠贞的气节。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中美应该怎样携手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强调,答案就是要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他还特别指出四件尤其要做好的事:一是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二是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三是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四是广泛培植人民友谊。

正如习近平引用的这句古语所言,这四件事来自历史的经验、对未来的展望和日常的规律。230多年前,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中国;150多年前,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同美国人民一起,铺设了横贯东西的美国太平洋铁路;70多年前,中美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并肩奋战。这是中美的往事。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全球性挑战上深化沟通与合作,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美的来事。而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则应该成为中美的平素

■原典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鬼谷子·决篇》

释义

《鬼谷子》,旧题鬼谷子著,实系后人伪托,提出了捭阖”“反应”“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及技巧。

《鬼谷子·决篇》是讨论决策的文章。上面这段话阐释了决策的五种方式,讨论了它们的特征及相应用法。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意思是:用过去的经验作参照,对未来的趋势加以判断,并参考平常发生的事,就可以决断了。

此外,《鬼谷子·反应篇》还提出了三反三覆的决策方法: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陶弘景注: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鬼谷子》既重视经验又不拘泥于经验,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体现了周密审慎的决策思想。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战后的70多年来,国际社会都在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但一些国家总是想给战争的记忆贴上封条,突破战后的各种国际规则和制度,意图重新走上历史的老路。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人类良知的侮辱,必然失信于世界人民。

习近平引用这句名言,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义的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不容置疑,几千万人为独立、自由、和平付出的牺牲不容否定。从参拜靖国神社到修改教科书,日本右翼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不论讲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自欺欺人的,因为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唯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收获经验,才能书写正史、形成正见、走上正路。

■原典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意思是:拥有道义,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将陷于孤立和无助。

在《孟子·公孙丑下》首章,孟子开门见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中,人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他以攻城和守城为例,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他不仅认识到人心向背关乎战争胜负,还指出国家的兴废存亡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行仁义之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英雄是一个民族价值穹顶上的璀璨群星。习近平借此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赓续英雄报效家国的光荣传统,弘扬英雄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让英雄成为民族精神家园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下起了解密功夫、做起了翻案文章,一些匪夷所思的言论不时出现: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岂不违反生理学?黄继光的胸膛怎么可能挡住机枪的疯狂扫射?今天的中国,有虚无主义的侵蚀,有娱乐至死的裹挟,我们不能任由那些构成我们心灵史的民族英雄被抛弃在冷寂的角落。国家有保护记忆、守望英雄的责任,社会的每一分子同样不应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铭记英雄功勋、守望历史记忆,我们才能站在英雄的肩膀上创造时代新辉煌,实现无数先贤英烈振兴中华的夙愿。

■原典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唐〕刘禹锡《蜀先主庙》

释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为刘禹锡《蜀先主庙》首联。蜀先主即蜀汉昭烈帝刘备。这首咏史诗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总结了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展现了作者的史笔诗才。

天地英雄暗用曹操对刘备所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英雄气至大无垠,永垂不朽。尚凛然三字虽平平道出,却意味无穷:先主庙堂尚且威严可畏,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更自不待言了。作者在颂赞刘备英雄气的同时,又指出他虽然得相能开国,可是生儿不象贤,长于任贤,短于教子。诗人由此慨叹蜀汉事业后继乏人,以致功业毁于一旦。

此前,杜甫、岑参等人都曾写过关于蜀汉兴亡的咏史诗,但刘禹锡从继承人的选择和培养这个独特角度总结了蜀汉亡国的教训。当然,刘禹锡此举并非无的放矢,应该是针对唐王朝穆宗、敬宗之类昏失德的子孙而阐发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诗经》里面的这句话,强调开始之易与善终之难,揭示出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习近平用这句经典话语回顾中华民族的昨天、畅想中华民族的明天,褒扬善始善终的坚忍品格、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这正是一个抚今追昔的时刻。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我们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今天,中国彻底摆脱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梦想也不会一蹴而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就像历史昭示的那样,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原典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春秋〕《诗经·大雅·荡》

释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大雅·荡》,是西周大臣召穆公斥责昏庸无道的周厉王的话。靡:没有,与构成双重否定。意思是:人们做事通常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底、善始善终。

《荡》讽刺了统治者的暴虐、荒淫和昏聩,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诗歌反复借周文王对殷商的慨叹,隐含了对现实的讽喻,对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用弹弓射人取乐,因厨师炖熊掌不熟而杀之。士季进谏,晋灵公说:我知过错了,将改。士季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提醒晋灵公:凡事善始易,善终难;君能善终,国之幸也。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习近平深情回望长征,认为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以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这一古语,勉励全党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安不忘危、继续前进。的确,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唯有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原典

李密问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子曰:必也义乎?

——《中说·周公篇》

释义

王通,隋代哲学家,门人私谥曰文中子。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但其基本立足点为儒学。其后人模仿《论语》,撰《中说》(亦名《文中子》)。

《中说·周公篇》记载了李密与王通的一段对话。李密问何谓英雄。王通答道: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意思是:有自知之明和自制能力的人才能成为英雄。自制才能制人,自胜才能胜人。

《老子》中早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文学篇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情理和文辞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习近平引用《文心雕龙》的这句话强调,内容决定形式。文章要想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就不仅要文辞优美、言简意赅,更要具备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新闻作品因为时效性强往往被人们称作易碎品。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下笔有情、秉笔直书的新闻特质却应是新闻工作者不变的情怀。以深厚的感情对待群众,以务实的作风服务群众,以清新的文风感染群众,新闻作品才称得上好作品。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讲究语言艺术,就是要磨炼深厚的笔力,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在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今天,处于变革洪流中的新闻工作者,尤须坚守群众情感和基层情怀,努力让思想观点更深刻、为民情感更充沛,书写出更多饱含深情、富于启迪的新闻篇章。

■原典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释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情采》主要论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针对当时文坛出现的文胜质衰繁采寡情现象,刘勰强调要为情而造文述志为本,提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这里的情,指文章的情感内容;辞,指辞藻等艺术形式。文、理,都指文章。经、纬,用纺织品的组织设喻,指出文章写作的根本法则:首要的是思想内容,这好比纺织时的经线;其次是文辞等艺术表现形式,这好比纺织时的纬线。只有先定经线才能组织纬线。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的力量在心上,心的力量在情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原意是说文学只有靠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习近平用这句名言阐释中华民族对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等情谊的看重。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重真情、尚大义向来是中国人的文化品格。在春节这样万家团圆、共享天伦、共祝美好的时刻,人们最在乎的就是人间真情。

离家再远也不忘老父母,分别再久也不忘老朋友,过得再好也不忘老乡亲,习近平本人就是一个心中始终记挂着恩师益友、乡亲故交的人。在他眼中,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需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滋养。真情不虚就是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真情不私就是要砥砺品德、刚正不阿,真情不妄就是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做到这三点,真情才能高尚恒久,书写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人间大爱。

■原典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释义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不仅诗歌创作成就甚高,而且在诗歌理论上卓有建树。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而这情、言、声、义,主要来自于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感动人心者,没有超过情感的,没有先于言语的,没有比声律更切合的,没有比道理更深入的。而这情是诗的根,言是诗的苗,声是诗的花,义是诗的实。从而揭示了诗歌感动人心的本质,也阐明了诗歌情、言、声、义四大要素间的有机构成。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抬头看路跟埋头走路同样重要。懂得抬头看路,才能把握方向和大势。否则,就会头撞南墙,掉入深池。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懂得守纪律、讲规矩,任性而为、肆意乱为,结果陷入违法乱纪的泥沼。理想信念是总开关,其实也是掌控方向的指南针。习近平借此说明,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指向问题,才能把好政治方向和人生航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政治上严以律己、不犯糊涂,才有作风上的清风徐来、行动上的坚如磐石。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尤应带头守纪律、讲规矩,紧绷党纪党规之弦。

■原典

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释义

《世说新语》是古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述了汉末至东晋人物的言谈、逸事。排调(tiáo类似调侃。《排调》篇描述的种种调笑戏谑之言行,为《世说新语》一书注入诸多笑话因素。

上面这段话中,东晋南郡公桓玄、荆州刺史殷仲堪和大画家顾恺之等人聚在一起闲谈,分别描述了矛头淅米剑头炊(余嘉锡谓:于战场中造饭,生死呼吸之间,此所以为危)、百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婴儿三种危险的情境。殷仲堪的一个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故作嗔怒地调侃道:咄咄逼人!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现在简化为成语盲人瞎马,比喻面临极端危险的境况。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以《诗经》中的这两句诗,描述回归祖国20年的香港生机勃勃、风华正茂的样貌。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最自由经济体 最具竞争力城市”……维港灯火璀璨,香江船行如织。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融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正如习近平所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繁盛的竹丛、茂盛的松树,这一派生机盎然,是今日香港的写照,更寄予着对于香港未来的期望。祖国的繁荣昌盛,是香港的底气所在,也是香港的机遇所在。大桥飞架,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一带一路,香港可为重要节点。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中把握机遇,香港必将书写新的发展传奇,香港故事也必将成为中国故事中的精彩华章。正如习近平所言: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就一定能够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典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

——〔春秋〕《诗经·小雅·斯干》

释义

《诗经·小雅·斯干》是一首祝贺西周贵族宫室落成的诗。开篇便勾勒出宫室的地理环境、山水风貌: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前有潺潺溪流,后有幽幽南山。此句为。接着由物及人: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苞:草木丛生,茂盛。意思是:人口众多如竹丛般稠密,家族昌盛似苍松般兴旺。兄弟之间友好相处,不会相互责怪埋怨。此句孔颖达疏曰:以竹言苞,而松言茂,明各取一喻。以竹笋丛生而本穊(,稠密),松叶隆冬而不凋,故以为喻。这是运用的表现手法,以松竹繁密和茂盛比喻家门兴盛。《诗经·小雅·天保》道: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不仅《诗经》赋予松竹以人的品格,《礼记·礼器》亦言: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论语·子罕》也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竹成为崇高品格的象征。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质朴而有力量的诗句,来自《古诗十九首》。北方的马依恋北方的风,南方的鸟筑巢于南向的枝,说明每个人都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文化习俗影响着当地成长起来的人。

习近平对民族文化非常重视、关心。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关于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互联网扶持力度的建议,他一连提出几个问题:人民网、新华网都有少数民族语言版本吗?”“各个自治区的官方网站都有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吗?”……小小细节,折射出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每个民族,不分地域、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就一定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原典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释义

《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收入南朝萧统主编的《文选》。

《行行重行行》描写了思妇的微妙心理。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丈夫出门远行,妻子一定是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才不得不忍痛与丈夫分手。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更何况两人相距又是如此遥远,天涯之隔的思念最为苦痛。道路阻且长化用自《诗经·蒹葭》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接下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使用了比兴手法。胡马来自北方,故依恋北风;越鸟来自南方,故巢于南枝。这是动物的本能表现。这两句托物寓意,意思是胡马和越鸟尚且如此,难道丈夫就不思念故乡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则以浮云蔽日比喻丈夫受到诱惑而不愿归来,可谓辛酸淋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故作豪语,实则失意满纸。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多用来表达不忘根本。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411月,时序金秋,燕山脚下、长城怀抱,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波光潋滟的雁栖湖连接起广阔无垠的太平洋,激荡起发展、繁荣、进步的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以这样一句优美的古诗开场,隐喻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互信、包容、合作、共赢。

这样美丽的色彩,来自深红出浅黄般不同色调的和谐搭配;这样明净的景象,来自风烟俱清的通透疏朗。一个地方的景观如此,一个地区的环境又何尝不是这样?亚洲太平洋区域天空海阔,包容得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梦想。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携手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精心勾画全方位互联互通蓝图”……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来自中国的倡议和构想,赢得了与会成员的广泛共鸣。从纸面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亚太地区一定能如这句诗描写的景象一般,明净、和谐、绚烂。

■原典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释义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这两首《秋词》,一反古来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乐观的调子。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是诗人对秋色的歌咏。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来一场秋霜。第二天起来放眼望去,秋染树叶色彩斑斓,红中透黄。三、四两句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对比: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末句用拟人手法、反问句式,以春色反衬出秋的高洁,点出诗旨,富有哲理意蕴。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引用的这句骈语,契合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春气象,也描绘了生机勃勃、繁荣兴盛的新时代气象。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草木不断向外生长,每一个枝丫都在拔节。这恰如今天的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的足音更加铿锵。神州大地、泱泱中国,身处其中的人无不感受到一股春天的气息。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这也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从草木的向阳生长,我们可以预见春天满山的苍翠。这恰如未来的中国,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同灯塔,指引着航船扬帆破浪前进。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原典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唐〕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释义

唐天宝三年(744年)年末,王维在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南)别业中忽有孤独之感,便写信邀请好友裴迪翌年春天来山中游玩。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在信中,王维描绘了辋川别业冬、春不同季节的景致。关于春景,王维紧扣春的特点,写道: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意思是:等到春天来临,草木蔓延生长,山景可以远望。不仅为春景作了总的概说,也为下文作了铺垫。王维选取了春天山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物轻鲦(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gòu,使辋川春景跃然纸上。全文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苏东坡评价道: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说,高大的泰山,如果背向而视必然看不见它;秋毫的末端,如果仔细审视也能看清楚。泰山与秋毫、弗见与可察的鲜明对比,提示我们应善于观察细节、善于捕捉信息。

新闻工作者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越是信息发达、信息繁杂,越要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不能悬在半空、浮在表面。越是交通便捷、互联互通,越要俯下身、沉下心,迈进群众的门槛,走进群众的心坎。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动力之源,是为民情怀和朴实文风。心中装着群众,脚下丈量大地,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收获的一定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原典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西汉〕刘安及门客《淮南子·说林训》

释义

《淮南子·说林训》,其名当源于法家著作《韩非子·说林》,而其理论核心则是道家的思辨精神。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意思是:泰山那么雄伟高峻,但背朝着它就什么也看不见;秋天鸟兽再生新毛的末梢那么细小,若仔细观察也能看得清楚。

相似的说法《淮南子·说林训》中还有:逐兽者目不见太山,嗜欲在外,则明所蔽矣。猎人追逐野兽时,总是盯着猎物,结果连泰山也看不见,这是眼睛被欲望所蒙蔽的缘故。另外,《淮南子·俶真训》也称: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眼睛观察细小的事物时,耳朵听不到雷霆巨响;耳朵倾听金石之音时,眼睛连巍峨高耸的泰山也看不见。什么原因呢?是精神专注在小的方面而把重大事情遗忘了。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开幕辞》等文中引用

解读

风翻白浪与雁点青天,如果说字比较平实,那么字就极富动感。一句意境优美、画面唯美的古诗,穿越时空成为国际秩序的绝佳隐喻。习近平把国家比作翱翔天际的大雁,以长空雁行成字——时而为时而为,来比喻国与国之间也应该互联互通、加强合作,就像融为一体的雁阵一样。

在习近平的外交理念中,合作是一以贯之的关键词之一。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的理念,转化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的胸怀,成为促进亚投行成立的重要推动力;更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承诺,在抗击埃博拉、也门撤侨等国际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正在既有国际秩序的基础上,履行自己的国家责任,倡导合作、共赢、发展的历史主脉,也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雁阵飞向更加蔚蓝而辽阔的天空。

■原典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释义

诗题中的水部张员外指诗人张籍。他曾任水部员外郎,故诗中称其为水曹郎

诗人抓住雨疏云散、彩虹残照、海市蜃楼即将消散的瞬间,将一江美景剪裁下来,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全诗首联写傍晚的天气时晴时雨,当云收雨过之际,斜阳把余晖投射到江面上;雨洗后的江水清澈明净,海风徐来凉爽宜人。颔联描绘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可知诗题所谓景物鲜奇果非虚语。

以上为静景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上句一个字,以诗情作画,恍若目见;下句一个字,以画笔入诗,举重若轻。这一,给景色增添了无限生机。面对如此美景,白居易吟玩成篇,寄予友人。在张籍的和诗《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中,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便是对白居易作品的由衷称赞。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莲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以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澳门的未来,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澳门同胞的深切关怀、对澳门发展的美好祝愿。澳门和香港,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共享伟大祖国、伟大时代的发展荣耀。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时,习近平来到这里,走进澳门普通市民家庭,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为一个生机勃勃、安定祥和的澳门感到喜悦和自豪。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港澳同胞,将一国两制实践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维护了港澳地区的繁荣发展与社会稳定。党和国家对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的信心和决心在任何时候都绝不会动摇,对香港、澳门自主发展的坚定支持也不会动摇。在中央政府、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的方针一定会谱写出新的精彩篇章,澳门这朵祖国的美丽莲花也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原典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释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共两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的七言绝句,为典型的诚斋体。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用典出自广为传诵的第二首。

杭州西湖历来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描写对象,杨万里的诗以其独特的手法为后人所称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虽然读者尚未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真切感受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景物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效果。莲叶因与天际相接而碧绿无垠,荷花因丽日掩映而红火非常。诗人用一色彩对比鲜明的字眼,突出了莲叶、荷花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全诗先写感受,再叙实景,意境新颖,语言新鲜活泼,读竟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重视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生动的素材,善于发现与捕捉常人容易忽略的美景,并用自然流畅、风趣活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诗歌不仅富于自然与生活的盎然生机,且带有与众不同的理趣。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思想高度决定报道深度。习近平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还引用宋朝苏轼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来说明:对于新闻媒体,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没有好的内容,即使有好的形式、手段、技术也是不行的。吃面条首先要那碗面好。如果面条不好,碗筷再好也没有用。这就需要媒体从业者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保持思想的敏锐度和开放度,了解社会、完善知识。

当年,带着对摧毁旧世界的思考,萧楚女挥洒字夹风雷,声成金石的慷慨文字;带着对解放工农大众的思考,恽代英留下与人民声入心通的热血篇章;带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邹韬奋写出为社会尽忠代谋的激情著作。今天,新闻工作者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全局,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分辨主流支流、弄清来龙去脉,才能把准政策的脉、点到社会的穴,才能顺应改革发展的大势、服务治国理政的全局。

■原典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

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

——〔战国〕庄子《庄子·至乐》

释义

至乐意谓最大的快乐,出自《庄子·至乐》篇首句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庄子认为至乐无乐,顺应自然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快乐。

在《庄子·至乐》中,庄子假借孔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次,颜回想去齐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面有忧色。子贡上前探问,孔子便引用了管子的一句话作答:褚(zhǔ)小者不可以怀大,绠(gěng)短者不可以汲深。意思是:小袋子装不下大东西,短井绳提不出深井水。

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孔子和庄子都称之为。孔子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但又重视人的积极作为。而庄子更强调对的顺应,顺乎自然。《庄子·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德充符》又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后世常用来比喻能力薄弱,难以胜任重大任务,因而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干。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着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奋斗史,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把中华民族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各个民族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形成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多元一体格局

2015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在紧张的日程中有一个特别安排——专门把曾书信往来的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从遥远的高黎贡山下接到昆明见面。这只是习近平心系各民族群众的一个例子,从天山脚下到武陵山区,从彩云之南到塞外草原,习近平的少数民族情缘,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体,也让各个民族的价值观相通、文化认同不断增强。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就会越来越坚固,就会越来越有力。

■原典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春秋至秦汉〕《礼记·中庸》

释义

上面这段话阐述了至圣之道,提出了天下至圣必须具备的五种美德: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同时,热情赞颂了至圣之道的广博如天、深厚如渊。

《中庸》认为,只有具备了上述五项美德,才能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队(zhuì):同。至圣的声名响彻天下。凡是车船能行驶到的地方,人迹能到达的地方,只要是苍天覆盖之处,大地承载之处,日月所照之处,霜露所降之处,凡是有血气的生命,无不尊敬他,无不亲近他,所以说圣人之德可以与天相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慈母与游子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对意象,也是传统文化里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体现。家是心灵的港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应当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和家风,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

习近平的家庭,一直就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曾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他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在父母严格要求下,习近平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常和他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母亲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习近平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

■原典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释义

《游子吟》是孟郊的五言诗。此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情感真挚自然。

孟郊为求取功名,曾多次辞亲远游。母亲为他缝衣送行的场景深深地印在孟郊的脑海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经过多年奋斗,孟郊终于做了一方县尉,可以将母亲接来,每日晨昏定省,随侍左右,好好报答母恩了。然而,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老母,孟郊感到无限歉疚,发自内心吟出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孟郊而言,自己现在对母恩的些许回报,实在难抵母爱之万一。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59月访问美国时,习近平出席了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在中秋佳节前与同胞团聚。在讲话中,他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俗语开场,拉近心理距离;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这句古诗收尾,提升情感浓度。可说是真情流露,打动人心。

习近平的这次访问是一次面向人民之旅。中美友好的动力在人民,根基在人民。习近平同美国各界人士,特别是普通民众互动交流,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睿智豁达、亲和友善的风范。习近平讲述中美友好交往的感人佳话,援引两国意义相通的名言典故,提到美国影视剧,引起美国各界强烈共鸣。在白宫欢迎式上,他还特别谈及同艾奥瓦州友人交往的经历,引述美国老百姓的话说友谊是件大事。这样的亲民风范,在美国社会刮起了中国风,助推着中美的民间往来、社会交流。

■原典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唐〕张九龄《西江夜行》

释义

张九龄,唐代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著有《曲江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因景生情、比兴寄意的佳作。

诗歌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清幽的月夜行旅图。在夜月下行船,漫漫长夜勾起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身处空旷辽远的天宇下,思乡之情更加迫切。清人有云:读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诗人由天地之大感到自身的孤独寂寞,乡愁乡思便油然而生。周遭环境清寂无扰,唯有清澈的江水潺潺流动。见林叶暗换,感白露渐生,诗人起了归乡之念。尾二句采用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用乍然一声鹤鸣烘托西江月夜的寂静,在艺术手法上开了闲淡幽远的先河。

此诗将山水景物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在澄澈柔美的月色中,处处渗透着绵长幽远的情思。诗中的哲思、理趣、情韵和自然美已经融为一体。明人邢昉《唐风定》评曰:闲澹幽远,王孟一派,曲江开之。

 

 

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正所谓,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日常生活的细节蕴含着大道理。习近平借菱笋之色、鱼虾之味强调时效对于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

烹制新闻美味,不能坐等食材变味。传播学上有一个首发效应,说的是首发信息一旦让受众形成第一印象,后面要改变就比较难。纵览近年来的突发事件,官方及时回应,主流媒体率先发声,往往就能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相反,如果主流媒体滞后于社会舆论,就会陷入谣言走遍天下,真理还在穿鞋的困境。可以说,舆论引导既是宣传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先人一步才能先声夺人,从早从快才能赢得主动。主流媒体应该力争第一时间发声,把鲜菱笋”“活鱼虾奉献给读者。

■原典

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可悟作诗文之旨。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作者难,知者尤难。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释义

袁枚,清朝文学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

性灵说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和以学问为诗,主张写诗要直抒性灵、言之有味。作为著有《随园食单》的美食家,袁枚善于以食喻诗。在袁枚看来,好诗就像刚从水中采收的菱笋和打捞上来的鱼虾,仍保持食物原有的鲜味,充满着新鲜灵动之感;恶诗则像死蛟龙,虽然形式、样貌俱在,但徒具一副骨架,毫无滋味可言。所以说死蛟龙,不若活老鼠。文中的其天则已失指的就是色味俱变之后的了无生气,表明袁枚写诗作文倡导”“

在《随园诗话》第一卷中,袁枚也有类似表述: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后可与论诗。熊掌、豹胎虽然珍贵,但被切割下来后,就失去了鲜活之感,从而点出了性灵说的本质——“味欲其鲜,趣欲其真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文学艺术,既需要有广泛的生活,又需要有高度的提炼。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了这两方面的规律:既需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也需要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

习近平在这一讲话中点赞的柳青,就是一位有着深厚功力的作家。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任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正是因为有了积累加工的过程,他才能写成《创业史》这样的名著。

■原典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西晋〕陆机《文赋》

释义

《文赋》,西晋陆机作。形式为赋体,主要论述作文利弊,涉及方面颇为广泛。

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正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写照。意思是:将广阔的天地概括进文章形象之中,把纷繁的万物融会于作家笔端之下。

陆机作为文学家,以自己的写作甘苦结合对他人之作的体会,描述文学创作的过程。因此,《文赋》不是门外谈文,而是真正的行家论道。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习近平引述这则典故,是为了勉励文学艺术工作者打开历史视野,建树正确的史识、史才、史德。历史中有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时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才能创作出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以百余年近代史为背景阐述中国梦,用徙木立信说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深远影响,借霸王别姬说明不良作风之害,引治大国若烹小鲜解释为政之道……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展现出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对党员干部而言,不断提升历史素养、涵养历史底蕴,同样是修身励志、谋事创业的内在要求。

■原典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西晋〕陆机《文赋》

释义

《文赋》这段话主要描述了文艺作品的构思过程。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艺术想象的初始阶段。开始时想象与联想接二连三、高度概括、无拘无束,可上重天,可下九泉。上天下地,往古来今,都在想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想象力自由无限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机对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感性活动而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征,提出了深刻见解,给后代文学批评家以重要的启发。

 

 


关闭